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论调侃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5-10-15 10:26:48  浏览次数:2475
分享到:
(节录)

看好的調侃文字,如看散打,它不拘一格,常同諷刺﹑挖苦﹑數落﹑自嘲﹑含沙射影的幽默沾親帶故﹐但整體上給人一種平和親近﹑詼諧的感受﹔調侃應該說沒有教訓人的前提﹐它是用撩撥﹑逗引的方式啟發讀者和對方的認知判斷﹐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自覺共鳴。調侃的諷刺----該象護士替人打針﹐藥水卻是自己現場調配的﹐針尖也是自己磨﹐或許還帶個倒刺﹐唯一要留神的是扎在什麼地方﹐那是要動腦筋選准的。調侃的數落則要洗脫霸道﹑避免輕浮﹐如若一篇文字,讀後給人留下這種印象,准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因素和侃時的脈絡安排有顯著的浮躁缺陷, 調侃新手一不留神就會犯此種錯誤,文字見諸報端就悔之晚矣,很難補救(然“走狗”的狂吠目的只在惊扰平和的氛围,向身后的主人要得下一餐狗食,因属畜类自然不在此种劝慰之列--补注)。

通常,覓得一靈感,侃爺就會開講,此時為單侃。單侃時﹐侃者神清氣爽﹐聽者也氣定神閑﹐侃爺面前擺的那杯茶水,根根茶尖都齊齊地豎在碧清的水中。大家抱的是享受消閑的念頭。然空谷足音久聽會覺得靜。當侃題含金量高﹐斡旋余地大時﹐別的侃爺嗓子一清就會上場。澳洲文壇可不象中國大陸﹐原該三匹老馬拉的套(那套是純金打的)會常年讓一匹老馬佔着﹐聽之任之。而这边厢,若侃爺有了伴﹐這時最有看頭的是兩人“同侃”。兩位調侃高手相輔相成﹐讀者便在那淘金水流的沖涮下漸漸看到沙石顆粒間的金粒兒﹐領悟到什麼叫慧眼識金。但“同侃”常有風險。數言不合﹐也會釀成“對侃”。侃爺前的綠茶是早換成了黑咖啡﹐調動文字就是調動十八般武藝。侃的什麼都會退成次要﹐現在是“侃”侃爺了。“侃”侃爺的悟性﹑氣色(舌苔的厚薄)﹑風度和尋隙的眼力。若場上清清爽爽﹐無閑人介入﹐那一定是觀局者都心中有數﹐實力實在懸殊﹐此時要不是有一方文字漸漸透出蠻漢刁徒的臉面﹐就是侃得雲裡霧裡﹐象是間低擋雜貨鋪﹐擺的全是街頭揀來的破爛。明眼人知“侃”是快收場了。弱者有臉面的一定话里有音地告饒﹐強者有風度的一定只是轉身走開﹐鮮有趨前彎腰扶起﹐並溫言軟語加以告慰的﹐至於傳授一﹑二高招﹐ 使告饒者萌生感激因此成為師徒的﹐鲜見。若場上侃爺“招兵買馬”﹐形成集團對陣﹐那是意味着棋逢對手﹑將遇良材﹐難讓人看出高低。這“侃”字便含了“砍”的音﹐但侃爺們深懂“猛張飛的丈八長矛也不是寧折不彎”﹐常常會突然煙消火滅﹐侃爺們各自回營埋鍋煮飯去了﹐很有古戰場遺風﹐留下悻悻然被遺棄的聽眾。這不象實生活中見到的另一片江湖﹐那怕八九十公斤的身軀﹐也擺着相扑姿勢﹐非把對手甩出圈外不可﹐還要再劃地為牢將對手圈起來﹐說是“祖訓”﹕“為首的改也難。”在那裡﹐豈有澳洲華文文壇上侃爺們的度量﹗瞧他們飽食之後﹐不記“前侃”﹐這會是雙龍盤珠﹐同侃一妙題了﹐各

顯風彩﹐雖然龍尾不察覺時﹐總象要掃到對方一點兒。

。。。。。。

  一般說來﹐單侃﹑對侃時常見妙侃﹐好文字也多。

   侃場上的“對侃”﹐情況龐雜﹐惟特殊情況還是能簡化歸納的。  

  有些“對侃”﹐實際不在同一數量級上﹐掀起的風浪就假﹐其實就是“單侃”。

  比如,一方立論“險”,又有一種持續的智慧。就象絕壁攀登﹐能不斷尋找﹑轉換支撐的着力點,而完成一條路線,這侃極妙。對手如果不能提供相應的“險”和機智﹐那在數量級上先就拜了下風﹐反差太大﹐只配去牽馬。

又如﹐一方有禁忌﹐有一碰就噤聲的領域﹐卻又沒有“自知之明”﹐偏在不該出現的時候上場﹐自討沒趣是一定

的。對手“量小不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古訓極有用)﹐卻先能用其它手段動搖對手的陣腳﹑造成慌亂之後才用煞手﹑先“蓄勢”後“借力”﹐贏得不動聲色﹐離場時﹐還讓皮鞋尖上的些微灰塵﹐被對手喘出的氣給拂光﹐此等勝者不能小覷﹐因為他有耐心而且仁慈(没有干脆一脚踹去,即便是对待横里窜出的野狗,大致是宅地仁厚早已身心浸淫在了“好好社会”--补注)。

大洋報<大洋廣場>12/4及3/5/2001




评论专区

过客2015-10-15发表
对有些哈巴狗到处乱咬者,就应该一脚踹去。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