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餐馆从业记(二)——“转型”满月小记
作者:刘彬  发布日期:2015-11-30 22:43:11  浏览次数:3143
分享到:

掐指算来,我们接手餐馆明天就要满月了,巧合的是餐馆满月之日又正逢儿子的14周岁的生日,可谓是“双喜临门”。没有鲜花,没有庆典,忙里偷闲,且写一点餐馆开业以来的生活感受作为双庆的一份纪念吧。  

正式接手餐馆,是3月1日。这一天,也成为了我生命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因为从这一天起,我正式“转型”成为了中餐馆的主厨。从校长到厨师,从握笔到掌勺,从动嘴到动手,从天天坐在办公室到天天站在厨房里,无论是工作方式、工作性质、工作场所和职业角色,都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样的“转型”,对我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但是,不知为什么,也许你不会相信,面对这样的“转型”和挑战,我居然一点恐惧都没有。3月1日之前,我在澳洲半年来的生活,除了每周需要开车送花之外,其余则“熙熙而乐”,就像度假一样的悠闲自在。3月1日开始,我一夜间就摇身一变成了餐馆大厨了!切、炸、煎、炒,每天变得忙忙碌碌。但这一切变化居然就这样自然,就好像命中注定我理所当然要成为厨师一样。

忙碌中猛一抬头,一晃竟然快一个月了。如果需要给自己一个月的工作做一个自我评价的话,可以自豪的说,我已经顺利完成了初步的职业“转型”。按照“态度”、“能力”、“业绩”等各项指标分类考核,至少可以称得上是“良好”。  

先说说“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此话自然不假。但窃以为问题的关键更在于是什么决定了态度。不愿为而强迫为之,心中带着情绪,态度当然不会端正;不能为而无奈为之,力不从心,态度也不够积极;如果一切是自己的选择,愿而为之,乐而为之,态度自然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我自主选择了放弃原来的生活,我选择了回归家庭,我选择了来到澳洲这块陌生的土地,我选择了开餐馆这个辛苦的行业,就理所当然要承受“饿体肤、劳筋骨”的历练,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一月来,天天忙碌劳累,相对国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无疑是水生火热,但我始终端正态度,任劳任怨,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斗在热火朝天的厨房第一线。态度得分自评为“优秀”。  

“能力”应该是本人的弱项。首先,很难把一个文弱书生与餐馆厨师联系起来,对一个书生开餐馆的能力表示质疑也是自然的了。事实上,教书能力也显然不可能迁移到炒菜烹饪上去,如果说没有一点做饭炒菜的经验,一个教书先生一夜间要“转型”成为一个合格的厨师,恐怕是不现实的。还好,我的家务烹饪经验算起来要从10岁前开始,已经有近40年之久,虽然不够“专业”,但相关经验并非是零起点。所谓的“转型”,只是由业余向职业化的转变,工作场所从家庭厨房转换到餐馆厨房,服务对象也由家庭服务向公众服务延伸罢了。有了40年的业余经验积累做基础,心里本来不慌;开餐馆之前,家里招待客人、朋友相聚,私房菜品又经多次澳籍朋友品尝鉴定,均得到广泛认可,无疑又大大提振了自己开好餐馆,向职业化转型的信心。

一个月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有了足够的“业余”经验,“职业化”其实并不难。劳动的“职业化”,说白了其实就是程序化。就连本来最应需要因材施教的教育,最应对症下药的看病,在有些“职业化”了的老师、医生手里,不都已经程式化到随便扯张试卷就能上课堂、闭了眼睛也可以开药方的程度了么?炒菜就更是简单,无非就是热锅、起油、入菜、注汤、调味,再一番翻炒,最后勾芡、出锅、装盆。其中没有什么奥妙,唯有调味略见高下,而餐馆的各种调味酱料都是预先按配方调制而成,炒菜时信手添加便是,中餐本不像西餐烘焙那样容易标准化,老外对中餐口味的要求就更加不会过于苛刻作。天天端着铁锅翻炒,天天复制操,一切无非就是熟能生巧,“唯手熟尔”!常听说“高手在民间”,我当然算不上“高手”,也远称不上业务精湛,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业只有一个月的新手,入门转型却算得上顺利快捷。不谦虚地说,业务能力自评至少可得个“良好”。

客观地说,我的餐馆从业能力确实存在不可弥补的“短板”和“软肋”。

最大的“短板”是语言。有时候正式开业时间没有到,常常只是我一个人在餐馆做准备。这时候总是心理特别紧张,最怕电话铃声响起,拿起话筒却听不懂一半;或者客人已经进到店里,面对鸡鸭对话的尴尬。儿子一到店,我的悬着的心才可以踏实下来。对于我,在厨房里与锅碗瓢盆的交流,比起与那些讲洋文的老外交流起来要自然轻松得多。

最大的“软肋”是体力。因为先天不足,自幼体单力薄。少年时家里农务繁重,但父母常常怜我文弱瘦小,不忍我做一般男劳力从事的沉重体力劳务,很多重活往往交由姐姐代劳。好在后来上了大学,跳出农门,教书为业,也算是扬长避短的一种合理选择。想不到40多年过去了,文弱依旧的我,又要“弃笔从戎”,“自投罗网”挑战自己的短处——开起了餐馆,要掌勺做厨。餐馆每天开业虽然只有四至五个小时,但切菜、备料、制酱、包春卷、做点心,几乎样样自己动手,每天在厨房里的体力工作至少也有七、八个小时,对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来说,确实是有些力不从心。每到周末常常顾客盈门,持续三四个小时的翻炒片刻不停,连喝口茶的时间也没有。餐馆炒菜也不像家里,旺灶猛火,需要快捷翻炒。一个菜往往三下五除二,几下翻炒就能出锅,臂力腕力尤显重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带着一天的疲惫回到家里,身体一旦放松下来,常常肩臂酸疼,手掌僵硬得连拳头也握不起来。如果问我现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一定说是上帝没有给我一副高大的身材和强壮的体魄。  

“不看广告看疗效”。“转型”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得看餐馆的经营“业绩”,业绩才是硬指标,顾客满意不满意才是硬道理。据说老外与国人饮食习惯大不相同,国人大多喜新厌旧,喜欢尝鲜,一个口味吃腻了,往往希望改改口味。老外则相对专一,更喜欢保持传统,连饮食也不例外,一种口味吃惯了,就会十年如一日食而不厌。我们的餐馆原来由越南的华裔家庭经营,已经整整十年。3月1日之前,所有菜品都出自原来的老板“阿M”。3月1日开始,一切菜品制作人都转为Jack。中餐毕竟不像肯德基、麦当劳,我无法保证我的口味与阿M的口味保持绝对的一致,能否让客人满意考验着实不小。

意想不到的是,严峻的考验从接店第一天就开始了,连一点给自己过渡的时间也没有。3月1日是周四。一般每周到周五生意才会忙起来,而这个周四居然顾客接踵而至,而且一直到周五、周六连续三天都是顾客盈门。三天下来,我在厨房里简直就是一个机器人。有时程序还要经常出点故障,或者忘了放这个酱,或者忘了添那个料,有时甚至张冠李戴,不该放的放了,该放的没放,总之是手忙脚乱。锅起菜落,翻江倒海,一切都只能跟着感觉走。究竟口味怎样,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究,反正没有客人投诉就算阿弥陀佛了。

澳洲的老外有个优点,就是比较友好、包容,也乐于赞美和表扬。开业第三天正是周末,客人预订了26位的一个生日聚会。比起前两天来,我已经稍稍沉着了一些。但是毕竟又有外卖,又有这么多人要等着堂吃,大厨就我一个,配好的菜排了一桌都等着我炒,难免熟练程度有点跟不上。眼看生日聚餐的菜上得差不多了,胜利在望。传菜的儿子转来客人的意见,说鱿鱼好像炒得有点老,马上再炒一盘虾仁表示歉意送客人。菜送上去,客人连声称赞说好吃,再无半句怨言。

经过这次经验,我们开始主动征询客人反馈,获取改进建议。没过几天,又有客人预约8人一桌生日聚会。聚会结束时,妻子向客人询问就餐是否满意,想不到客人对赞美一点也不吝啬,居然给了一个“Perfect”。一位客人已经走出门外突然又转身进来,说要当面感谢厨师,说着就径直满面笑容地走进厨房,与我握手致谢,竖起拇指又给一个“Perfect”!把我感动得有点无地自容!

现在,一个月即将过去,凡问及客人,都说不错。生意也没有因为餐馆易主,换了厨师而出现大起大落。接店之前,妻子怕我有太多精神压力,一直告诉我,亏一点也没关系,我们开店的主要目标是转身份,没有业绩考核指标。长期的学校工作,考核倒成了自己的职业病。“月考”自然也是常规考核的一项,转型满月做一次自我考核也是理所应当的事。足以欣慰的是,第一个月“业绩”超额完成,应该可以评为“优秀”。当然,万里长征才刚走完了第一步,严峻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必须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写了这么多,好像有些黄婆卖瓜的味道。其实,我的顺利“转型”,餐馆的顺利经营,离不开一家人患难与共、齐心协力的努力。  

一个月的流水帐大致就是这样。如果要说体会,最大的体会莫过于体会到自食其力的辛苦,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可以说根深蒂固,从伟大领袖到生身父母都教导我“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光荣”、“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没有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等等。尽管40多年来,我自认对待生活并不懒惰,对待工作也从未懈怠,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性质的变化,饭来张口也渐渐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自己开了餐馆,不仅要天天服务客人,连自己的饭菜也必须天天亲自动手,生活回归到了更加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对少年时接受的那些现在看来早已过了时的劳动教育,今天突然有了真切的体会和崭新的认识。简单地说:现在的我,“劳动”真的已经成了第一需要。  

餐馆顺利经营满月,看着儿子一天天在劳动中成长,一家人同甘共苦,体验着劳动艰辛与快乐,享受着劳动的成果和收获,心里充满踏实和坦然,生活的幸福原来就是这样简单!   

(2012/3/30)  

补记: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正好在准备发表这篇日志的时候,打开QQ,收到单位来函,告知正式解除劳动关系。生活中不再有免费的午餐,“自食其力”、“劳动成为第一需要”已经成为更加残酷的现实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生活还将继续,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