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核雕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5-12-18 13:35:49  浏览次数:1954
分享到:

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人扛着核雕架游走于车站、码头之间, 雕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诸如 渔家乐 、百花篮、罗汉 这类 佩件、扇坠、串珠 挂在 衣带、纨扇或绣袋下面, 作为 辟邪 之用。

核雕是苏州地区独有的汉族民间艺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灵怪之材”。清乾隆年间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两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僮等八人,人物神态自然、宁静、超逸,个个刻画精致,舟底刻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工夫令人难以置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微型雕刻的高超技艺和汉族工艺匠人的勤劳智慧。

核雕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立体微雕技艺,乃以杏核、桃核、橄榄核为载体,经过巧思设计后,雕刻成各类艺术作品。核雕不仅剔透玲珑,细致精美,外表也是光洁莹润,腻滑如脂,若经人手长时间的摩挲把玩,会呈现出似玉似釉的光泽,端庄沉静,虽然只是方寸之物,却有着一种恢宏大气的视觉美,自古就是人们用以怡悦性情和显示品位的雅玩,如今也为许多藏家所津津乐道。

据史书记载,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与杏核,未曾见到当时用橄榄核或胡桃核等进行雕刻的物品。从存世的核雕来看,明代以后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出现了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

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苏州核雕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光福镇,2008年,光福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里兴建了核雕城,核雕从业人员超过1500人。

“陈素英大师核雕工作室”是光福的金字招牌,我慕名而来,却与陈大师失之交臂。不过,在大师工作室我领略了刀工清逸、线条流畅、精细入微、作风写实的“陈派艺术”。《东坡38人游舟》和《苏东坡泛舟赤壁》真可谓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清乾隆年间陈祖章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为了振兴民间艺术,陈素英在学习、借鉴明王叔远的核桃雕、清陈祖章的橄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历时三年创作了《苏东坡泛舟赤壁》。该作品需要用放大镜才能仔细品鉴,小小的橄榄核藏着曼妙的微型洞天,船上人物、舱篷、楫、壶、炉等栩栩如生,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八扇舱窗居然开合自如,精微之处令人拍案惊奇。再观摩《八仙过海》《渔家乐》《戏舟》等系列橄榄核透雕及圆雕人物,静物山水自然流畅,秀雅有致;人物形象饱满生动,肌肉线条清晰,神形兼备,难怪国内核雕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日本、新加坡和港台收藏家不远万里纷纷登门求购。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