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车 匠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1-17 22:41:05  浏览次数:2118
分享到:

古镇不大,倒有两家车匠铺,北边一家只有一间门面一台车床,南边一家拥有两间门面两台车床,两家相距二三百米,各自靠手艺吃饭,生意还算红火。车匠主要车一些家具、农具中需要旋圆的木料,比如红木大床架子、檀木八仙桌腿、水车辘轳、量米升子、烧饼槌子什么的,更多的是加工大木船上用的滑轮。

古镇居运河要冲,扼江淮咽喉,素为苏北客货运输集散重镇,明清时期,即为运河线上漕运枢纽,水运事业相当发达。水上人家讲话多有禁忌,盛饭不说盛,称装饭,“盛”音同“沉”,常挂在嘴上不吉利;帆船称之为篷子船,扬帆唤作扯篷,“帆”音同“翻”,万万提不得。扯篷、落篷都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滑轮,加工大滑轮组是南边车匠铺老爷子的拿手绝活。老爷子年纪已六十开外,一个儿子,孙儿孙女一大帮,前面为作坊,后面是住家。由于活计多,常年雇一个伙计帮忙,因此,两台车床通常由儿子和伙计使。大概是职业病的缘故,老爷子平时右手有些抖,可是碰到高难度的大活计,老爷子往往亲自操刀,只要人一上车床,他便全神贯注,手一点也不抖。

木车床与现代车床有许多不同之处,木车床当中有个车轴,轴下有皮条,皮条连着大木轮,双脚一上一下用力踩踏板带动木轮,产生动力牵动车轴,木料便飞也似的转动起来。车匠坐在大凳上,两手紧握旋刀,执刀造料。先是用大平口刀铲去木料表皮,同时将木料定型,然后月牙刀、斜刀、旋刀轮番上阵,刀轻轻一点,木花便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木花如弹簧、如番瓜瓤、如小瓦片,有白的、黄的、淡紫的、粉红的,十分好看。街上的孩子无论上学还是放学,路过车匠铺总要看半天。家乡有句俗语:“油儿(聪明人)看一眼,呆子望到晚。”如此说来,儿时的我当属呆子一类。

小孩与车匠铺有缘,还有另一层原因是这里可以加工陀螺。我们那里称陀螺为“老牛”,玩时用厚布条或粗棉线绳缠绕,用力抽绳,使其直立旋转,然后一鞭一鞭地抽,因此谓之“抽老牛”。聪明的小孩能自制“老牛”,找一根圆木棍,用刀斧将其砍尖,下面钉根铁钉在石头上磨光,上面用锯子一锯就成了。有道是“砍的没有旋的圆”,稍有一点“经济实力”的小孩,还是喜欢到车匠铺现场定做。小的三分钱,大的五分,木料可以是枣木、梨木,也可以选黄杨,形状可以是海螺形,也可以加工成葫芦状,下面不钉铁钉,装的是轴承上的滚珠,抓在手里既细腻又玲珑。有的小孩还不满足,回去特意在上面按几颗图钉,用蜡笔画几条杠,旋转起来不仅闪闪发光,而且会荡起一道道彩虹,感觉大不一样。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车匠早已驾鹤西去,木车床的脚踏功能亦被电机所代替,除了一些农村集镇,城市里车匠铺日渐稀少且后继乏人,而人们日常生活少不了它,看来这个行当还有必要像历史遗存一样继续保留下去。


上一篇:瞬 间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