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篾 匠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1-17 22:42:18  浏览次数:2712
分享到: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 过去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房屋、床铺、躺椅、桌子、凉席,小及竹篮、淘箩、蒸笼、箩筐、筛子,甚至连热水瓶壳也是竹编的。竹制品以其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备受家庭主妇欢迎,所以,每年赶庙会篾匠总能赚个盆盈钵满。“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过去,江南一带农村学篾匠手艺的人很多。

黄篾匠少时跟师傅走街串巷“吃百家饭”,自己挑个篾匠担在前头走,师傅跟在身后不紧不慢地吆喝:“竹篮、淘箩子修——”篾匠担也是典型的“八根系”,一头是工具箱,一头是材料架。工具箱,木质结构,椭圆形状,尺把高,箱盖打开以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敞口,里面装有篾刀、小锯、小凿、小钻之类必备的工具。有一件特殊工具是篾匠独有的:度篾齿。这玩意不大,作用却有些特别,它像一把铁打的小刀,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插在任何地方,柔软的竹篾都能从小槽中穿过去。度篾齿分大中小号,工具箱里不备上十把八把是开不了张的。担子另一头俨然是个大竹筐,不过,其他竹筐是用绳系的,这里用的是竹片,两根宽竹片中间用火熏弯,十字交叉与竹筐连体形成一个竹架。竹筐里放着长长短短的竹片,竹架上挂着锯子、圈成圆圈的竹篾,下面挂一些竹篮、淘箩之类的半成品,可以说既是材料架又是展销台。

黄篾匠挑了三年篾匠担,跟师傅学得一手好技艺,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基本功样样扎实,件件通晓。他剖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篮子,精巧漂亮,周正方圆。黄篾匠有他做人的信条:篾匠手艺是细致活,做得好不需要吆喝,东家还没有做完,西家就来请了,风风光光上门,踏踏实实做事,体体面面拿钱。

篾匠活计很讲究取材,春竹不如冬竹,冬竹还要选小年的竹,有韧劲,但不管春竹冬竹都必须新鲜,鲜竹砍下来最多不能放过十天,否则剖不出篾来。破竹,是篾匠的绝技,毛竹一头斜支在屋角,一头搁在黄篾匠肩上,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碗口粗的毛竹便拉开了一个口子,再用力一拉,只听得“啪”一声脆响,便裂开了好几节。然后,篾刀顺势往下推,随着“噼噼啪啪”的声响,竹子节节裂开,“势如破竹”在这里得到了最准确的诠释。但很快篾刀被竹子夹住动弹不得,此刻只见黄篾匠放下篾刀,一双铁钳般的大手抓住两片大毛竹,用力一抖一掰,“啪啪啪”一串悦耳的爆响,毛竹訇然中裂,那姿势犹如武术表演一般优美。

篾匠活的精细全在手上,篾匠掏出不同的刀能劈出不同的篾条,最外面一层带竹子表皮的叫篾青,不带表皮的叫篾黄。篾黄远不如篾青结实,尤其经常下水的用具,如篮子、淘箩、筛子通常都用篾青。成年累月编织的确苦了黄篾匠这双手,伸出来,十根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到了冬天到处“沟壑纵横”,手裂到哪橡皮膏药贴到哪,一下水钻心地痛。有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遗憾的是,黄篾匠吃了一辈子苦,家徒四壁,老一辈薪火相传的篾匠手艺被他继承下来,但离人上人却越来越远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