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奇书散文 黑眼睛 七
作者:谢奇书  发布日期:2016-01-23 21:25:17  浏览次数:2608
分享到:

因为邹延澄就住在军械库,所以来了人,奇书就叫上邹延澄一起聊谈。记忆中有化龙桥的女诗人李德玉,最初写诗,后改写儿童文学的谭小乔和其一直写小说的弟弟,一个瘦高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

还有当时被四川省作协称为“年轻作家”的重庆特殊钢厂青年干部,特钢厂电视台文创部主任李益品,前些天,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大名,冠以“重庆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

昔日的年轻作家,也当官啦!

此外,还有多个己记不清楚的诗歌爱好者,男女都有,都是青春活泼的年轻人。

最值得提起的。

一是原沙区文化馆的干事王承运老师,王老师时年50出头,瘦高个儿,诙谐健谈,颇具新意。做为与我们平时直接打交道的他,年轻时写过诗歌和小说,如今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地带着我们这群天不怕,地不怕半罐水的二杆子文青,专业和耐心上都得承受极大的压力。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承运老师,永远和蔼可亲的笑脸,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一查就知,一问就答深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功底。后来,听到他不幸因病逝世,大家都难过的流下了眼泪。

二是奇书的芳邻,莲光校教历史的老师,一位矮个瘦削的古典诗歌爱好者。他不但是酷爱格律诗,而且身体力行,在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创作了大量高水平的古格律诗。在业内享受有很高的威望。

他叫王端成。

王端成老师读到《黄桷树·四人诗选》后,主动找到奇书和小朱交流沟通,指出诗集的不足和长处,给予了诗社很大的提示与帮助。在以后共三期的《黄桷树》油印诗集工作中,王端成老师和他的好朋友,重庆市著名报人,评论家、诗人万龙生,都倾述了了大量的心血和鼓励。

在此,特向三位前辈表示久违了的谢意和敬意!

《黄桷树》诗社停止活动。

源于二个爱诗的文艺女青年,

一个姓蒋,一个好像姓桃,都苗条漂亮,风华正茂,一来学校就是大半天,饿着肚子不聊到尽兴不告辞。结果,二位美女诗人的到来,让本己有怨言,却一直忍而不发的奇书教师夫人,终于打翻了醋罐。

于是乎。

改变策略。

以后但凡有来者,包括四人邀请油泵油嘴厂,以刘天春为首的工人诗歌小组全体成员座谈联欢,都放到了邹延澄在军械库的家中。

可是。

我们偏偏就忘记了。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诗歌。

邹延澄那位出生官僚世家,位尊重庆日报“记者主任”官职的夫人,第一次就当面给我们脸色瞧。尽管奇书以召集人身份,示意大家不要怕,也不用担心云云,可现场气氛沉闷。

大家王顾左右而言它。

顾虑重重,吞吞吐吐。

欲罢不能,尴尬无比。

当奇书听到邹夫人当着大家的面,严厉的责问邹延澄:“你一天就和这些人裹在一起?真没出息。”时,终于也忍耐不住,发出了“撤”的眼色。一干人惶惑退席,抱头鼠窜,顿作鸟兽散。


上一篇:揽书入眠小感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