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在人们过去日常生活中是个不可或缺的行当。木匠有大小粗细之分,砌房造屋为大木作,打造家具为小木作,专制神龛、箱笼称细木作,箍桶叫圆木作。在国人尚不知塑料为何物的年代,箍桶匠是很吃香的。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的水桶、米桶、澡盆、洗衣盆、洗脚盆、马桶等,都是箍桶匠用木片箍成的。
箍桶匠有固定的作坊,不过在江南一带还是挑担的比较多,典型的“八根系”一族。“八根系”是江南土话,说得比较文雅,其实就是专指在大街小巷挑担上门服务的手艺人,诸如箍桶匠、补锅匠、锡匠、铜匠、皮匠。为何叫“八根系”?因为他们挑的担子两端各有四根绳系,一边两根,分别从两侧系住工具箱和竹筐,虽行当不同工具箱形状各异,但一根扁担、八根绳系大致相同 (也有六根、两根的) 。箍桶匠的工具箱扁扁的呈椭圆形,另一头竹筐里放着竹篾、竹片、铁箍、铜箍和一些马桶、脚盆半成品。
“箍桶儿——”那吆喝声真像桶一样粗犷,能传到很远的地方。箍桶匠手艺很巧,他们箍桶总是先把桶底做好,然后将几块略带扇面形、三至五寸宽的木料梳 (锯) 成长短一律、厚薄一样的木片,精心刨过以后,一块块围着桶底放好。上箍是有技巧的,窍门在于桶底小、桶口大,竹篾编成的桶箍从桶底套进去,再将竹箍慢慢向桶口方向敲,这样上下两道箍越敲越紧,敲到适当部位再换铁箍或铜箍,然后翻过来锯齐桶底、做好桶边,上上下下用小刨子光一下,桶底和桶帮结合部塞上麻丝、油灰,木桶就做成了。盆桶做成后一般不用,将它在烈日下晒几天,上几遍桐油。使用前,用清水浸泡,让木板自然膨胀,铁箍越箍越紧便万无一失了。
箍桶中最难的是箍马桶,马桶两头小中间大,而且马盖要严丝合缝,是个细致活。过去,江南人家女儿出嫁,陪嫁的嫁妆中少不了一组成套的马桶,谓之“子孙桶”。每只马桶外形都很漂亮,上等的是一种有三道紫铜箍的红漆马桶,这组马桶有两套,一套是大小马桶各一,是日常起居用的。另一套是小马桶放在大马桶内,上面有大盖,大盖上有小盖,那是女儿将来生产时用的。小马桶内放有枣子、桂圆、花生、芝麻,各有象征意义:枣子是“早生贵子”;桂圆是“贵子中状元”;花生是“花着生”有男有女;芝麻寓意“多子多福”。实际上,这组“子孙桶”将江南人对生殖的崇拜和对人生的追求都囊括其中,理念的分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分量。
如今,现代生活节奏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子孙桶”进了民俗博物馆,洗衣盆、脚盆、米桶也都成了塑料制品、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开一套模具,电钮一按一个,一天成千上万。时代在进步,箍桶业不消亡那才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