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摇麻绳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4-11 13:09:01  浏览次数:2751
分享到:

家住运河边,紧靠轮船码头,我从小就喜欢坐在河边的石驳岸上,看南来北往的轮船靠岸。每当轮船靠岸,最紧张的是水手,船头上的水手握一根又粗又长的缆绳,奋力抛向码头,顺利的话,码头工人一把接住缆绳,将绳扣往缆桩上一套,轮船便可平稳靠岸。碰上恶劣天气,风大浪急,轮船逆风逆水而上,像脱缰的野马左冲右撞,缆绳三番五次抛不上岸,套不住缆桩,可以说全船人的性命都系在了这根缆绳上。

缆绳通常用棕绳,又叫吕宋绳,菲律宾群岛盛产棕榈,棕绳是当地最重要的特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棕绳资源被中国商人牢牢控制,他们用船将这些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赚足了白花花的银子。大概是棕毛短缺的缘故,我从没见过江南一带麻绳坊里生产过棕绳,只见过摇麻绳。

摇麻绳,首先得摇绳索。干红麻、黄麻抓在手里像树皮,生硬。所以,麻绳坊附近的河边常常泡着一大捆一大捆的红麻或黄麻,等麻泡软了,再到麻绳机上摇绳索。所谓麻绳机其实就是在地上埋根木桩,上面装一个带滑轮的大绳坨,绳坨在人力的作用下飞快地旋转,摇绳索的人站在那儿,顺手将泡好的麻拽下,边摇边续,流畅自如。摇好一段停下来将绳索盘上去,接着再一根一根续,要领很明确,从头到尾都一样粗细。《上海竹枝词》曾记录过摇绳索的场面,文字煞是生动:“呖呖碌碌摇绳索,摇得手酸臂膊曲。小绳尚易大绳难,千摇万摇难收束。古言系日须长绳,此绳如何摇得成。乃知有意将人警,系日天绳日易沉。”

绳索刚摇好是潮的,必须拿到太阳底下晾晒。所以,摇绳索的一般是随叫随到的短工,碰到阴天下雨便停工,麻绳坊老板既可省工钱,又不用担心潮货闷在库里发霉。

等绳索干到适当时候,便可以摇麻绳了。绳索一道一道勾在两端的木架上,木架相距五六丈,摇长绳则相距更远,一端木架横木上有七八只钩,铁钩由一块竹板牵行可以同时转动,另一端木架横木也大致如此,不过只有两三只钩,每只铁钩可勾三到五股索。为了防止木架在绞绳过程中过快地移动,两端木架下方均压着三四十斤重的大石块。可是两边相距太远,麻绳总不能拖在地上,办法有的是,每隔两三米放一张带竹栏杆的长条凳,避免尘埃污染。

绞绳是一件非常吃力的苦活,全凭工人手臂上的功夫,而且从头至尾不能歇。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碰到的摇麻绳工人是个哑巴,年纪不到三十岁,手臂上全是肌肉。持绞关的老人平端着绞关,缓缓地行进在长条凳之间,而哑巴则将竹板摇得呖呖碌碌响,左手摇累了换右手,右手摇累了再换左手,一脸严峻,一身汗水。我每次见到他,总要竖起大拇指赞叹一番,只有此刻他脸上才绽开灿烂的笑容,嘴里伊伊呀呀想说什么,可谁也听不懂,但从他神情里可以看得出,他挺高兴。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