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崔女士听到我只去两个景点后非常开心,她骑着三轮车调转方向,飞快地带着我与妻子在扬州街头急驶,穿过了条条小巷,我们终于来到了1982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共计三间两厢一对照,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当我们参观结束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一位天庭饱满、气质儒雅的男子正与几位风度翩翩学者模样的老先生热烈攀谈着,崔女士见状眼睛发亮,立马告诉我,那位站在中间的便是朱自清嫡亲孙子。
我听后大喜过望,紧忙凑上前与朱自清后裔攀谈,接着又顾不了那么多繁文缛节,主动提出与他到门前合个影,没想到我的突兀举动竟得到了几位学者模样老先生的纷纷响应,他们也提出要与朱自清孙子合影。
朱自清的孙子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笑容满面,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在与朱自清孙子合影留念的时间中,我得知,他叫朱小涛,是朱自清次子的儿子,也是朱家目前唯一研究、弘扬与发展朱自清文学史的后人。
凡是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段描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中闰儿指的就是朱小涛的父亲朱闰生。朱闰生生于1925年,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对养育他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解放战争参加革命后,分配在山西工作。
2011年逝世前,朱闰生建议儿子朱小涛举家搬至扬州。一是因为朱闰生年龄越大越依恋古城,而扬州每次有纪念朱自清的活动,也频频邀请朱闰生全家前来参加,二是因为朱家在扬州近60年没人了,三是因为朱家负责宣传推广朱自清文化事业的朱小涛在京的叔叔去世,朱家急需一个接班人。鉴于以上三点,朱闰生生前希望看到朱小涛能举家搬至扬州。而2004年前,已在太原广电干记者的朱小涛,工作正干得风生水起,多个作品获奖,当他得知父亲的想法后考量再三,于2004年放弃心爱的记者岗位来到扬州。
从小生长在北方太原的朱小涛性格直爽,他在谈到为何改变自己人生,选择从北方太原到南方扬州时说,一为爷爷朱自清宣传做点事,二为填补朱家后人在扬州的一个空白。朱家需要有人站出来,传承、研究、发展朱自清文化。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过知青、学中文出生,又做过多年老师、记者的朱小涛,无疑是朱家合适人选。
文章搜索
读者语录
[2025-08-22 17:58:24]
很开心,又能看到作者写的散文和游记,轻松
[2025-08-12 06:57:02]
在美好的旅途中,在安静惬意的Eden小镇
[2025-08-05 18:58:58]
这篇游记,字里行间皆是小镇美食和灵动风景
[2025-08-05 18:40:36]
喜欢作者写的的游记散文,叙述简单明了,非
[2025-08-02 08:42:58]
哇!古文功底扎实,歌赋涵养丰沛,有”滕王
[2025-07-20 16:50:17]
很久没有看其他的诗词了,但这位作者总会给
[2025-07-20 16:27:24]
作者把秋天的山茶花写得红艳艳,写得芬芳馥
[2025-07-20 16:18:57]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照片也拍得好,相得映
[2025-06-29 14:28:14]
好诗,好文采,不愧是外师人,对青春年少的
[2025-06-29 14:17:29]
只身多年在海外,回到家乡看到曾经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巧遇朱自清嫡孙朱小涛 --古城扬州故事多(下)
作者:孙一文 发布日期:2016-11-04 15:42:12 浏览次数:4497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