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麼多婚禮,除了自己女兒出閣,還從來沒有被安排坐在主家席。周未去了一個婚禮,對自己被安排入座主家席很感意外,始終有點愧不敢當。
曾經和新郎的父親在某島國同一城市謀生,可以說看著新郎從少年步入青年。年輕人線條分明而清秀的一張面孔,在他來紐留學并工作之後,添多了幾份老成。婚禮上他并未循例穿西服,而是穿了件中山裝。
最特別的還是新郎的講話,一上來先叫聲「爸媽」,未言聲已哽咽。先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再回顧雙慈克儉持家、供書教學之苦﹔再叫岳父岳母一聲「爸媽」,感謝兩老將女兒賜予自己,保証永遠珍惜,相敬相愛。
新郎最後還寄語惟一的小弟,冀望手足同心。
一席話說得桌子對面的父母泗涕交流,舉座皆感極拭淚,蛙妻与我亦然。
可能是島國的生活環境使然,海外華人謀生的人生百態種種,我都曾身歷親睹。小小孩子揹著書包,在清晨五點就幫家中摘菜裝車,抵達城中市集蹲在車廂里,就著路燈寫作業;半夜起床揉粉做麵包,在焊著防盜鐵欄的店面出售雜貨﹔父親在炙熱的爐子前炒菜,母親揹著孩子在餐堂里斟茶遞水……政局動蕩,盜賊如毛,蠅頭小利攢起來的血汗錢常常被偷遭搶,有時還要流血喪命。
把兒女拉扯大了,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拿一筆錢送他們去留學,待日後學有所成,能有另一種全新的生活。不管賺錢有多辛苦,要冒多大危險,一旦須要化在兒女教育上面,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不能耽誤孩子的前程。
我常常怀疑這些父母何曾為自己活過,他們如此慷慨無私地奉獻,似乎生來便是為了兒女。
環顧杯觥交錯的宴席,我辨認得出許多俊男美女,都是我在島國朋友的子女,他們的父母很多上了年紀,有的還在小店里慘淡經營,有的正面臨結束生意移居紐國退休含飴弄孫。這些衣著光鮮健康可愛的年輕人,的確應該靜靜聆聽新郎的講話,想想如何去報答父母偉大無私的捨已之愛。
一張張歲月留痕的臉孔,黝黑而蒼老,一雙雙操勞過度的大手,皮粗繭厚,做父母的為下一代獻出了全部所有,做兒女的又有幾人,能像台上的新郎,對父母說一聲「謝謝」,說一聲「我愛你們」?!
當精力耗盡的父母,在接近人生里程的盡頭之際,想依傍在孩子強壯的肩頭,好好歇息一下,做兒女的又有幾人,能像台上的新郎,對父母保証,我會永遠照顧你們?!
新郎的講話,宣示了一個其實很簡單、但世人偏偏總也弄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自已有了快樂和幸福,必須先与父母分享﹔只有那些讓自己父母幸福快樂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快樂幸福的人!
若論身家財產,新郎的父母、岳父岳母并非富可敵國,但聽了新郎這番話,誰能說他們幾位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快樂的人呢?
正因為如此,在這個婚禮上,各位不僅歡笑,也感動得掉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