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迷人之處,恰在五光十色鬧市繁華背後的一些巷弄,這些被稱為「都市角落」的地方。依依惜別台灣的前一天,乘捷運从六張犁站轉两次車到中山站,出站走了不到三百米,就看见綠樹環繞的白色小樓,樸素而厚重的鑄鐵院門仍未開啟。
步入中山路以號碼標示的巷弄,看了一下民居改裝的風格小店「ppaper shop」、「廣方圓茗茶」、「田園城市」。在城市与時代同步的流行潮流之外,這些小店的創作人顯得十分從容,隱藏在妙手佈置袖珍庭園的鮮花綠草中,堅持獨特的個性風格設計,手繪人工制造,成為一種足以奉為經典的另類時尚。
想在這些「都市角落」找一個属於自己又可以消磨半天的角落,「光點台北」是首選。
以前美國大使的會客室辟為咖啡廳,線條簡約色調沉穩的室內設計,突顯落地大窗外一派綠意庭園風光。倚在椅子上甚麼也不想,呆望草坪上綠蔭樹影的移動,再看看雨後台北無雲的天空,完全感覺得出那種湖水靜靜山林青青的而又与世無争的心境。如果你親歷過亂世飄零,嘗試過生離死別,當會緊緊擁住此刻,將一秒分解延伸成一世,完完全全真心實意去享有。
我很榮幸,在「珈琲時光」的玻璃窗後面,找到了值得緊緊擁住的此刻。
這里Menu的命名都很「電影」,「一個人的遭遇」、「夏日好時光」,連三明治都充滿「光明」,但我還是只要了一壺清茶。
官邸車庫改建的電影院正放映「拉美電影周」的影片,樓上是「紅氣球」,適宜晚间在此淺飲,皮沙發、鏤金鏡子還有壁爐,恰好配襯談電影藝術的沙龍聚會。這座白色的北美殖民風格小樓很有味道,不僅住過六位美國大使,連尼克松都棄圓山大飯店不住,在樓內住了幾晚。
大門一側釘了銅牌,內容中提到一九五七年美軍上士雷諾槍殺台灣人劉自然事件,其時此樓為美國大使寓所,估計也難免受到憤怒民眾之衝擊。對這一影響美台關係的重大事件僅用一句話就作了交代,但對在這里發生過甚麼事涉及甚麼人,并沒有以任何理由隱瞞或篡改,是非功過自則另有評說。在一些有歷史意義的舊址,均可見類似簡潔明瞭的永久性記載說明,足顯台灣朝野對歷史的客觀尊重。
在一排陶立克式希臘圓柱旁,長椅上坐着两位衣著入時的少女,各捧一書埋頭閱讀,幾隻相思鳥在少女纤足下啄食,从玻璃窗里欣賞這幅精緻的圖畫,玩昧知識、青春与人生稍縱即逝之餘,勾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盤桓數日的感想種種。
只覺得台灣不止保留了自身文化中優秀的東西,還成功地与西方民主國際社會有機結合接軌,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借鑒,文明与進步的火種。
我不會忘記那錦繡田野的農舍与廟宇,捷運地下迷宮里自動列隊進出有序的人流,還有路人細緻週全的指點与幫助,購物時店員雙手奉上找贖与發票的畢恭畢敬﹔
保存如新的同治年孔子雕像,自由廣場放歌勁舞的少男少女,与乘客握手道別的司機,夜市叫賣討生活熱情樂觀的小販,餐館里与我們嘮家常的老板娘,總統府前威嚴但友善的衛士……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同胞手足的親情,沒有戾氣的平和質樸。那是擺脫了為求三餐一宿掙扎求生的殘酷競爭,衣食足而識榮辱的一種昇華。更多的人心靈里騰出了更多的空間,去容納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政治觀點、不同的生活取向,大家也越來越懂得,單憑暴力与強權,壓不倒也摧毀不了自由人的意志。
在自由廣場一側的人行道上,讀到了台灣作家的名句﹕「讓每一個人體會自己的創發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便是這個社會的頭家。」我的思緒又回到「光點」,回到那属於自己的角落,只是這句話始終如萬眾山呼,久久迴響在耳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