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草尖上的秋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2-08-28 02:00:00  浏览次数:1949
分享到:
       秋到了,园子里的草像是疏狂的草书,疯了一样的乱长,顺着,倒着,仰着,卧着,长得很蓬勃,很率性,很畅快,也很淋漓。这幅疏狂自然的样子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种醉态,或者使人想到一种无拘无束,无羁无绊的抒情状态。也许秋的状态就是从草尖上逐渐深入的吧。
       如果不信吧,你试着沿着园子边走,一定会听到那“唧唧”“唧唧”不息的秋虫的深情地鸣叫的。时序轮转,蝉声渐渐从密枝浓叶里衰落,你方唱罢我登台,大自然却又把这庄严的舞台交给这一片草地。
       仔细听,你一眼望去,看不到一只虫子,但耳边听到的却是千军万马般的轰鸣,这秋虫的鸣叫竟是这样的汹涌澎湃,令人始料不及。然而,当你驻足倾听这绝世的音乐是从地下的草丛里发出时,你是不是有点悲秋的情怀,或发一点美人迟暮,壮士扼腕的感慨。但是,不急,难道你又从这汹涌澎湃的秋虫声里没有感到一种豪放旷达的胸怀?难道这秋虫的声音不像是秋天里正在上演的一场大型的交响乐吗?是的,一场威武而雄壮的大型交响乐正在这草丛里演奏,在这草尖上散发。于是,秋意倍加浓厚了。
        当你试着从这草丛里经过,鞋子淹没在深深的草丛里,迈开一步,就会惊动潜伏着的许多秋虫,它们也许会一个个慌乱的蹦跳出来,四处奔跑;这些秋虫里自然少不了那些和草一样颜色的威武的螳螂,黑色的蟋蟀们,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虫子。也许秋天是属于它们的,它们也是秋天的主人。然而,当我们静静地看着那些惊慌四散的螳螂们,蟋蟀们时,也许我们在它们的眼里就是一位不速之客,不该打扰它们宁静的生活。因为这是一片草的世界,也是一片虫的世界。
       草的疯长蕴藏了虫,而虫的嘶鸣告诉了我们不必到远处寻秋,秋就在这脚下的草尖上。世界宁静了,没有一只蝉叫,没有一只鸟鸣,耳边只传来这一阵阵汹涌而浑厚的虫鸣声,威武而雄壮,激烈而奔放,一如那狂放的草一样,也如那草原上奔放的野马一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不是秋声吗?难道秋声就只是叶子簌簌的降落的声音吗?就只是让人悲哀的声音吗?不,眼前还有这豪放的音乐,还有这汹涌的浪潮,还有这听起来让人产生壮美的情怀的声音。而这些,都离不开草。
      更妙的是,始料不及的正在看秋,天空却是秋云漠漠,薄暮冥冥的样子,还来不及加衣,淅淅沥沥的雨就下起来了,一场秋雨一场凉,可正是真理。不说人在雨中有点哆嗦,就是刚刚还在耳边演奏成一派雄壮的乐曲的秋虫鸣声也戛然而止。于是,人和秋虫一样匆匆躲避起来。耳边只听得秋雨的淅淅沥沥的声音,这声音,点点滴滴,有的敲打在屋外的檐棚上,听起来还真有点像江南的评弹一样,温温柔柔,依依呀呀的。
       寂静了的秋晚就这样沐浴在了一层朦朦的秋雨之中了,秋虫是寂了声的,再不演奏。于是,恋了秋草的人儿撑了一把花雨伞,穿了加衣,就站在园子旁边看那雨中的秋草,草有何看头,无非是有点儿诗人气息的人儿恋着秋罢了。雨何时停止,直到雨伞上再听不到秋雨的平平仄仄的韵律的时候,收了伞儿,准备转身回房的时候,园中的草间突然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啼鸣声,这一声打破了秋晚的安静,也打破了秋虫的哑然失声,于是,渐渐地,这雄壮的音乐又从草尖传来,把这寂静的秋晚重新装扮的韵味十足。
       于是,在这浓厚的韵味里,秋天何时渐渐衰老,天地何时渐渐寥廓,枝叶何时渐渐稀疏,老屋何时渐渐苍凉,诗人的作品何时渐渐深邃,都只好从这草尖上去找了。



评论专区

于丹2012-01-30发表
南太井蛙太政治了,田地太苛刻了——怎么连我的课都不认可?
于丹2012-01-30发表
谢谢萧虹老师,您说的对,我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就一老师,会讲课...而已
百家酱坛2012-01-30发表
这次于丹不是遇见大师,而是遇到高师了!
读着20462012-01-29发表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
黃平2012-01-28发表
孫大俠---南大井蛙的評價一針見血
萧虹2012-01-28发表
佩芳的愿望我很赞同,但是这样的人才难找呀!
田地2012-01-28发表
说得好!于丹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只是一个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诗句或名言。不过,她讲课的样子也不十分令我满意——有点做作。只能说是赶上好时候了。
安红2012-01-26发表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南太井蛙2012-01-26发表
于丹就是一個當局精心打造出來的公共演說者,意欲通過結合古今的淺顯闡述,給嚴重潰爛的社會道德療傷,緩和予盾与之衝突。細心者可發現,她從來只从橫向議論社會人生,不向縱深探討產生罪錯之根源。于丹的問題不在她是否真懂或真講國學,而在於她給大眾下的是减痛舒壓的麻药,而非祛疾除病的良方。就某種意義說,于丹起的作用非常之惡劣。
raymond2012-01-25发表
评论于丹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必需。大众参与文化的思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允许不同的观点登场讨论,大有助于建立公平意识。 国学欠缺公平,从来都是圣人说了算, 权威解读也算。偏有“于丹现象”,却让大众都能评论。这是自有圣人以来,极少见的现象。非常珍贵呢。 文化的普世,是公平的进化。国学的批评,是文明的进化。举国评“于丹现象”,必有言论自由和心性自由的进化!那才是倡导文明的精华:公平,公正,公道。
汪应果2012-01-25发表
箫老师所言极是。于丹对国学的解释的确是错误百出,她所求的就是轰动效应,语不惊人死不休,加上现代中国人经过“文革”的洗礼,知识奇缺,对与不对大众都不甚了了,由她师兄给他搭建的戏台让她红了,接着其他媒体一哄而上,大声呱噪,于是于丹现象就形成了。国外华人也深受国内影响,跟着鼓噪而已。箫老师倒是做出了戏法解密,说明国外还是有高人在。
佩芳2012-01-24发表
萧老师分析精辟,客观评论中国何以出现“于丹热”,获益匪浅。谢谢。我在想倘若当今的国学大师们也能运用大众心理,传授中国古典文学,国学精髓,那该多好啊!
读者*2012-01-24发表
读了您的文 恍然大悟!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