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川游日记
作者:黄冠英  发布日期:2012-09-21 02:00:00  浏览次数:2567
分享到:

      川游日记(之一)
 
       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凭着发达的科技,可以先上青天,再下大地,而靠大车小车的轮子飞转,游川的轻松与愉快实非古人想像得到的。这回趁五一长假热闹,偕妻西游,历览四川不少地方。所见所闻,虽属蜻蜓点水,倒也新鲜可爱,一路日记小札于下——
 
山城重庆
 四月三十日
       午后乘厦航班机,晚抵渝。融侨(重庆)房地产公司老总林权,派车接到其家下榻。林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友,全家接待热情。晚饭后,林自驾小车,带去南滨路观夜景。只见宵夜豪饮者众,车列道旁,交通堵塞。至长江、嘉陵江汇合处,隔水之朝天门灯火辉煌。后改道回府。
 
五月一日
      上午到“一棵树”,然观景台闭馆。其实应当昨晚来访才对,因为此馆正是观赏重庆夜景之专用台。大白天又闭馆,就没有意思了。遂转黄山景区,参观几处名人旧居,如宋美龄的松厅、蒋介石的云岫楼与马歇尔的草堂。午后,约略看罢融侨地产售楼部,然后前往两江交点朝天门,再去人民广场、解放碑。傍晚与林一家在本公司的杰作楼盘——风临洲内漫步。
      游黄山时遇雨,天色晦暗。马歇尔草堂里展出日军侵华时对渝大轰炸之图文。图表资料显示,炸死居民计4500余人,伤3900余人,乃“创世界轰炸史的最高纪录”!其中仅一隧道坍塌,因窒息而亡者即达600余人。
 
五月二日
     上午雨转阴,游歌乐山。自红岩广场而白公馆(戴祠),而渣滓洞,此线被称作“红岩文化游”。歌乐山遍野林木森森,空气清新,游人拥挤,体会不到影视剧里的恐怖氛围。渣滓洞,原为废矿,内战期间,为关押共产党人,国民党政府改为两层楼囚室。其中的平七室有囚徒当年留下一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批为“乐在其中”。
后游古磁口,原为历代渡口,接土特产步行街。卵石铺路,有点古意。
 
五月三日
林权动用奔驰600,两家至大足县,参观宝顶山石刻。
大足石刻集释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神秘、典雅、自然,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东方石刻圣经”美誉。大足计有“五山”——北山、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75处摩崖石刻、5万余尊雕像和10万余言铭文。这些艺术珍品,始于晚唐,盛于两宋,余绪延及明清,长达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作为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关系,我们只探宝顶山。
此间石刻始于宋(1174年),佛教题材。其大佛湾造像长廊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为大型密宗道场石窟。卧佛长31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的千手观音,有手1007只,如孔雀开屏。宝顶山圆觉洞内,窟顶雨水由托钵僧手中的钵口龙头接纳,引入暗藏于僧人体内的排水通道,从窟底流出洞外,设计合理精妙。在《九龙浴太子图》窟内,山上清泉穿进洞里的龙头,源源不绝向下喷洒,为一位裸身太子淋浴,然后注入太子座下半圆形的贮水池,流水成为雕刻的有机部分。一组反映佛心修炼过程的连环图画雕,以牛喻心,以牧牛人与牛之间绳索喻修炼进程——绳索从紧绷到松弛,表示人心从野蛮到驯服,印象殊深。
    午饭后拜辞林总一家,转上快运大巴,晚600抵蓉城,进住民航大厦宾馆。晚餐上街品尝成都风味小吃,后散步至熙春宾馆,与驻该馆旅行社签订九寨沟、黄龙四日游和峨眉山、乐山二日游合同。事后发现太贵。上当了,但已无法挽回。
 
捡个“干女儿”
五月四日
       晨800乘巴士出发,中途在绵阳午餐,晚730始抵九寨沟口,进住龙康大酒店。
       登记住宿时出了件意外事。九寨沟的宾馆、旅舍把双人标准间都加架一张床位,以应付旅游高峰时的拥挤游客。我们原先预定的是双人标准间,龙康大酒店却说缺床位,必须三人住一间。导游再三交涉也没用。同车的一青年女士居然表示欲与我们同住,老伴连招呼也不打便欣然同意。后来问知,这位女青年是西安某建行职员,未婚大姑娘,姓吴名军芳。老伴说:“咱们白捡了个‘干女儿’!”哪里知道后来就因这位“干女儿”,还引出了些节外的小故事。
       九寨沟地处阿坝州,自绵阳至阿坝,须翻越黄土梁,亦称杜鹃山,山高3350米,残雪未消。道路弯曲陡险,每一弯处,几乎均竖有闪电形急转标志与限速20公里牌。不少路段还有砂石不断滚落,乱石铺面,想来是因热胀冷缩、日久风化的结果。养路工人须每日出动清理。闪光背心、轻骑摩托、一把竹帚一把铲,是为他们的特具形象。
    沿途几个藏乡,屋前房后竖插不少五色彩旗。导游说,那叫“经幡”。五色中,红为太阳,蓝为蓝天,白为白云,黄为土地,绿为万物生灵。插竖的地方也有讲究:在屋前是保佑家人,屋旁保佑行人,插在山上表示天梯,是为辞世亲人升入天堂开路的。
 
 
九寨沟
五月五日
       游九寨沟整日。全景区由三条高山峡沟组成一个Y字,分布9个藏、羌之寨,故总称九寨沟。Y字低处为树正沟,左边为则渣洼沟,右边是日则沟。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三条沟均以水泥车道相连。有200多辆金龙大巴、豪巴与中巴,如公共汽车一般往返循驰,川流不息。沿途凡重要景点处,都设有停靠站。在蜿蜒逶迤的车道之间,又有木板栈道取直铺设,车道铺到哪里,栈道亦跟到哪里。车道栈道,或并行或交错,组成“立交”。车驰车道,人行栈道,方便安稳。想亲近自然就下车步行,观完风景自站点上车,而每辆车上都有一名穿着鲜艳服装的藏族姑娘或小伙子导游讲解。倘时间与体力允许,还可以全程弃车步行,自由观赏,“融入大自然”!
       九寨沟之游始自Y字下端的沟口,进沟向右,是一连串的大小湖泊,藏人羌人称之为“海子”。先乘车进沟,再自上而下细看,便能看到草海、天鹅海、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金铃海、镜海、犀牛海、老虎海、卧龙海、火花海、芦苇海,等等。海海之间自有瀑布泉滩相接。大小湖泊均水清见底,因碳酸钙沉淀并富含硫酸铜,浅者草绿,深者靛蓝,莹莹可人。水间游鱼与湖底的碳化枯枝历历可数。
        Y之左边沟较短,但海拔更高。原本由最顶上的长海,与下边的五彩池和两个季节海,组成极美的风景带。可惜来的不是时机,两个季节海干涸无水,成为完完全全的大土坑。五彩池水也浅得可怜,唯有最顶端的长海,虽然水位已下降丈余,但勉强“风貌依旧”。据说长海没有入口与出口,湖水来自地下,水深40多米,旱时不干,水丰不溢,与随季节变化的季节海大相径庭。长海海拔达3000多米,老伴至此气喘心跳加剧,头痛、眩晕,乏力,出现高山反应,“干女儿”不忘跟随左右,细心侍候。
       对比左右两沟情景,不由想起宋人王观《卜算子》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山水山水,水是灵魂。没了眼波的眉棱,精神气儿毕竟差多了。
       九寨沟游毕,大巴抵达终点站,导游藏族姑娘道别时,最后一句是祝愿大家“札西德勒”!这是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听来颇觉温馨。当晚离开九寨沟,夜宿雪宝顶附近的聚峰山庄。
        聚峰山庄床位空出甚多,可是不知何故,吴军芳小姐居然要求继续与我们同睡一间房。老伴这回却婉拒了,为她找到一位来自新疆的女游客同住一间房。这是个英明的举措,否则今夜我就惨了。
        山庄的服务员说,8点以后有热水供应。用完晚餐回到房间,老伴感冒,力乏,于是早早睡下。我因昨晚没有冲澡,准备打开龙头大洗一通。起初尚觉自来水与手同温,我开始洗头、泼身,可是没想到这高寒地带,虽在初夏,晚间却气温骤降,而自来水又是来自“雪融之水”,越洗越冰凉,热水硬是调不出来。很快地我便冷得发抖,继而冻僵欲倒,前脑尤其疼痛,好比脑浆已经凝结了一般。自觉抗不住了,浑身赤条条、水淋淋地冲出浴室,钻进被窝里,齿寒敲打,足足捂了20多分钟,身体逐渐暖和,才换到另一张未被湿过的床去。心想,老伴病在床上,如若“干女儿”真也睡在这间屋里,我怎么出来?非冻死浴室不可,真是玄乎!
        次日清早才弄明白,原来是冷、热水管的安装与常例相反了。服务员没交代清楚,我把有红色标志的龙头开得越大,流出来的水就越冰凉,因此白受了一番折磨!还好没感冒。(未完待续)
 
 
(之二)
 
黄龙
 
五月六日
       自聚峰山庄出发,需从岷山主峰雪宝顶附近翻越高山草地,不由想起红军长征时人畜深陷烂泥的恐怖情景。其实车道路面挺不错的,只是弯曲陡险更甚。有个地名牌,干脆写上“八大拐”。凡过藏寨处,均能见到三两位藏民妇女,立于公路旁边,举手招呼来车,脚边放着小包或篓筐。导游说,她们是想上车卖小工艺品做生意的。只要车有空位,司机一般都会让上。这也是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雪宝顶,海拔高度达4000多米,已迫近5588米的岷山主峰。大巴穿过一片平展展的原野(该是草地吧),公路两旁各有一道灌木枝条编织的矮篱笆。两边放牧群群牦牛。此牲畜生性温和,悠闲自在啃草,据说从不越篱挡道。导游说,牦牛“吃的是草药(冬虫夏草)”,所以浑身是宝。汽车在一座规模不小的牦牛肉商场停下,让我们“品尝品尝”宝贝牦牛肉。
        这是个专售高山特产的旅游购物点,真是个牦牛肉的“世界”:煮的、炸的、酱的、卤的;干的、湿的、辣的、麻的、甜的……一柜连着一柜,任凭品尝,全部免费。游客齐肩接踵,耳鬓廝磨,人人手里都捏一枝插有牛肉的牙签。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脚步带身体前移,舌头伴牙齿运动,咀嚼之声盈耳。无奈牦牛肉老硬粗糙,大多并未吞进肚里,而是被吐到墙脚的废纸篓,造成极大的浪费。难怪报价只论两不论斤,贵得惊人,敢情是連废纸篓的也都算了进去!驱车一段,又到雪宝顶水晶石加工厂参观、购物。看到壁上一幅简明地图,方知我们此行从成都出发,向北经德阳、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翻越雪宝顶后南下,经川主寺(右行往返黄龙)、松潘、茂县、汶川、都江堰,回到成都,走的一圈恰似台湾的环岛路。
        在川主寺进午餐。“川主”,系指李冰。蜀时李冰父子同修都江堰,四川遂成“天府之国”。后代人民封之为川主,建寺纪念,并成地名。川主寺的半山上,有一座纪念碑,顶端高立一手执枪,一手拿花的红军战士黄铜雕像,碑体成三棱形,是表示长征红军的第一、第二、第四等三个方面军,穿越雪山草地后于此胜利会师。据说还有一个红军纪念馆,可惜没有时间参观。
       自川主寺离开主干道,横插向黄龙。看完再原道返回主干道。
       黄龙也是一条沟,以岩溶钙化景观著名。有一幅宣传画,以黄颜料塗染整个景区,看去极像一条昂首扬须的蟠龙。导游说,自入口至最高的五彩池,需登山路3.5公里,地势高,较难适应,动员游客就地租用氧气袋(每袋50元,外加押金50元)。如果自觉得身体不行,可以留在车里等候。约有1/3的人决定不上山。老伴抱病在身也不上了,遂委托“干女儿”一路照顾我。
       此时气温甚低(大约2~3度),山风瑟瑟,愿意登山者竟一车仅半。其实山道蜿蜒,坡度并不大,稍控行速即可免喘。不过来的确实不是时期,原该一路挂瀑、流水、成潭之处,大多只剩干涸的钙化低洼地。一片牙黄的“河床”,望去虽形似流瀑,但少却了生动声势,索然无味,因之那些专供观水的曲折栈道拐弯处,几无人问津。有的为取直道,还干脆擅离栈道,踩地行走了。黄龙沟之最顶处有一寺,称龙马府或黄龙寺,底层曲尺形走廊里,置有转经轮几十个,任由游客往转。寺后便是一片高低不等的层层“水田”,即五彩池。如若天色晴好,丽日当空,深浅不同的大小水池,即会流光溢彩,映成五颜十色,因名之为五彩池。然此刻天色愈暗,竟悄然雪下,連拍照亦非动闪光灯不可。雪,初时尚小,得以前面人的乌衣裳衬托着才能见到,不多时越下越猛,大如鹅毛,及至跑到山下,积地已达三两公分。雪地泥泞,小路滑溜,“干女儿”颇尽其职,又是打伞又是搀扶,呵护着我一路下山。五月飘雪也是难得的奇趣,沿途自然不忘摄影留念。
        六点时分返程,司机说,需趁早走,否则“大雪封山”就走不了。原来,厚雪积在公路上,经过往车轮辗压极易成冰,轮胎打滑,只好停开。所幸我们没有遇上,2230抵达茂县,留宿。
  
都江堰
 
  五月七日
       过都江堰市,临时决定辞别“干女儿”等一车同游,中途下车。我们每人交80元予当地旅行社,讲好包括参观都江堰的门票、导游讲解费及送回成都春熙宾馆的费用。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公元前250年秦国灭蜀后,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兴建。主体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构成,此外又挖掘7条干渠穿过成都,流向川西平原,终年灌溉,使蜀地作物旱涝保收。自此,四川遂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鱼嘴”位于岷江之中,实为分水堤,长约3000米,呈犁头状,犹如鲸鱼伏波。尖头伸出,最宽处300米。鱼嘴左边为岷江主道,称外江,右边分流后接上人工开挖的总干渠,称内江。“鱼嘴”的作用就是分水分沙。在鱼嘴前方约百米处,加筑一条导水长堤。经此一导一分,据说岷江之水即可“四六” 分流——丰水期内江为四,外江六;枯水期则成倒四六。此外,因环流产生离心力,在丰水期犹可将江中沙石甩向外江。
       “宝瓶口”位于内江总干渠前端,距鱼嘴1800米,成倒梯形,长80米,宽(平均)22米,深40米,流量700平方米/秒。总渠之下,又分7小渠穿越成都市区,再细分为更细的河、渠、沟,形成灌溉网络,泽及成都平原400万亩土地,300万人口。在人类尚未发明火药与钢铁的20多个世纪前,古人是怎样截山开沟建成宝瓶口与总干渠的呢?原来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道理——热胀冷缩!开挖泥土容易,一遇上山石,李冰父子便指挥劳工以柴草烧热之,再浇上冷水,然后清理掉疏松的硬石。如此多次反复,硬是将山体余脉分割出去。这样“挖”出个“宝瓶口”,而被分割出来的小山体即为“离堆”。   
        留下“离堆”,是要它发挥第二次“分水”作用的——丰水期内江流量过大时,汹涌江水直冲离堆,在堆前抬高了水位,于是高出离堆旁边人工坝的那一部分江水,又经溢洪道送回外江。
        这条人工坝即“飞沙堰”,实际上就是溢洪道。这是在总干渠前开出的一个内江的“口子”,以 “笼石” (竹笼装卵石)筑成高2米、长300米的备用坝。枯水期坝没有作用,但到丰水季节,坝的高低便限制了内江水流入总干渠的流量。过多的部分从溢洪道送回外江,顺便还把沉积于外江的沙石冲刷下去,因此又得了个“飞沙堰”的好名字。
         我国留存不少闻名于世的古代伟大工程,如长城、灵渠、运河等等,但最有实用价值、真正能够造福万代、意义深远的,还是水利工程,尤其是这个都江堰。它能经过20多个世纪的时间考验,不废不衰,青春常在,当然其间还有历代功臣与人民的呵护之功,如汉代的文翁,蜀汉的孔明,元代的吉当普,清代的丁宝桢等等,因此,都江堰的实际作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得到不断的增强。据统计,至1994年,其实际灌溉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
       作为创始之人,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儿子李二郎,得到了最高的荣誉。李冰治水有功,被蜀国人民奉为“川主”,在黄龙与松潘之间那个小镇,地名也叫“川主寺”。唐朝封李冰为“赤诚王”,元代封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右王”。为纪念李氏父子,后人据此又在都江堰干渠右畔的古木丛中,建成一座雄伟肃穆的“二王庙”。庙之门联题曰:“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千秋功臣,世代传颂!
同游的一东北女同胞看罢都江堰,忽发感慨:“如果李冰父子当年也搞‘豆腐渣工程’,我们今天看什么?”真是个“与时俱进”的感想,不禁引发大家哄然大笑。
 
 
(之三)
 
三苏祠与乐山大佛
 
五月八日
        昨晚,接旅行社驻春熙宾馆工作组通知,明日自己打的到杜甫草堂北门上车,打的费全部报销。今早遵嘱打了20元的,却只报10元——散客结队弊端可见。至830,上了一大巴,开始向川南作乐山、峨眉山二日游。
        自成都南下,经李白家乡青莲(未停),再蜻蜓点水参观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县城西南3公里处,距成都80公里,是宋朝苏洵、苏辙、苏轼的老家。明洪武元年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后来重建。现在祠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古屋恢宏,文物却不多。加上祠内的导游为当地小姐,满口方言,讲些什么基本上没有听清,所得无多。只从苏氏世系中得知,苏家其实没有苏小妹,只有能文善诗的苏八姐,亦工诗词,十八初嫁即英年早逝。所谓苏小妹,乃借八姐事迹编撰而成。三苏祠一门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横批“文献一家”。又评苏轼有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欲研究苏轼,大概得去此三州。
       午后看乐山大佛。大佛“负凌云,踏三江”。所在的凌云山,正是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三江汇合处。佛像通高71米,临水而坐,雍容大度,气势磅礴,为世界最大石刻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由唐僧人海通法师为消减水患,造福民众,发起雕建。开工于玄宗开元年初(713年),德宗贞元(803年)竣工,用了整整90年。现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郭沫若的故乡。在乐山半腰有郭沫雕像。当地的导游小姐这样向游客介绍:“郭沫若是个完人,一生讨过13个老婆……”有人揶揄:“一般人只讨一个老婆,要想当‘完人’,看来极难,因为还得补上12老婆!”导游带大家到一专卖小玉佛(挂件)的商店,欲利用信佛虔诚之心,动员人“请”一尊到峨眉山上的寺院去“开光”, 费尽了口舌。奈因价格昂贵,仅一武汉女军医以450元“请”了一尊。她说是为其体弱多病的儿子请的。军人、从医、信佛,我觉得真难调和起来。
 
峨眉山
 
五月九日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纵横数十公里。满山遍布大小佛寺,据说光是山下供运送粮食的僧人中途休息的“歇脚寺”,就曾多达数十个。山上的较大寺庙与景点良多,个把星期根本无法游遍。因此旅行社开辟AB两条游览路线,用一两天或三四天时间,串游最重要的景点。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导游建议选择个“AB结合”的方案,即既要上金顶,又要看猴群。因为“不上金顶,不算到峨眉山”;不看猴群,也将留下无限的遗憾。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与次峰千佛顶,均高于五岳(泰山1532米、恒山2017米、嵩山1512米、衡山1290米、华山2160米),我们都没去。借助于千米索道的帮忙,才上3077米高的第三峰——金顶。自金顶普贤寺眺望千佛顶,已经不算太远。
       导游说,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管孝顺的地藏菩萨所在地华山、管智慧的文殊菩萨所在地九华山、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所在地普陀山,还有管平安的普贤菩萨所在地峨眉山。书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整座峨眉山,都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金顶华藏寺大雄宝殿前的一对楹联气吞河山:“绝顶俯晴空 洞观云海千层 大地苍茫开眼界;佛光传胜景 指点雪山万仞 长天澹荡豁胸襟”。“金顶祥光”是峨眉山十景之一。登金顶看“佛光”当然十分诱人。据说只要“有缘”,借助于阳光,从金顶摄身岩往下看,可于云海处看到五彩光环和光环里自己的影子。介绍材料与书上说得很玄乎,其实这是彩虹原理:当水气充足时,背着太阳往前看,彩虹自现,而光源强大又有背景衬着时,自然把自己的影子也照了进去。由于摄身岩在山南,只有下午上金顶才有看到的可能,我们是上午上山,太阳还在摄身岩这一边呢,只好靠理解与想象“看佛光”了。
       上午由A线上金顶,下山吃午餐,接着取B线近程(舍掉万年寺、白龙洞等),自五显岗直取牛心亭、清音阁、一线天至自然生态猴区。
峨眉山十景中的“双桥清音”,便是牛心亭与清音阁。这里古林森森,沟壑深深,泉挂成瀑,风景独幽。那清泉自清音阁边流下,冲击着亭下的一块状如牛心的巨石,琮琮鸣响。亭名牛心,便因此石而起。亭之两旁各有短桥一座,如插双翅,故桥头一碑刻曰:“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清音阁正门也有对联:“玉沙瑶草连溪碧,石路流泉两寺分”。四句恰恰道出此间之情趣。
       经一线天至猴区,已近黄昏,游人不多了。吃饱喝足的猴们,大多散归入林。穿着特制湖蓝色服装的“戏猴导游”们,闲着无事,三三两两就阶而坐。不过还有大约一二十头没有吃饱的大猴小猴,迫近旅游纪念品销售摊,大眼圆睁,盯住游人的双手或提包。同行一女伴背包里露出装“猴食”的塑料袋一角,一只老猴居然跃来抢夺,毫不客气,到手便撕,就像知道这是为它所备似的。可知设置“戏猴导游员”,不光是为了多安排几位妇女就业,在群猴众多时候,不谙猴习的游客,洵须她们的保护。(未完待续)
 
 
(之四)
 
古城锦官
 
五月十日
       成都古称芙蓉城、锦城,城里城外古迹成堆。翻翻书籍不难看到:那里有李师题字的大慈寺、赵子龙的洗马池、张骞自西域带回的天孙织女支机石、杨雄草玄的洗墨池、秦汉前古蜀王妃子的石镜、汉文翁讲学石室、唐明皇离宫、刘玄德登基的五担山、明朝状元杨升庵故宅、名伎薛涛住过的玉女津及望江楼、鲁班修的回澜塔、孔明的点将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优游的琴台……太多太多了,抄列也嫌烦。有首诗道: “浣花溪上锦成堆,谢柳潘桃曲曲栽。冀国衣从潭里濯,薛家笺向日边裁。龙舟彩舫王衍出,蝶拍莺簧杜甫来。一自白鱼飞去后,大游江会画图开。” 一一句句有典,几乎尽道浣花溪上的古老故事。未往之前,心想要狠狠地玩它几天,看尽所有的古迹。但游罢九寨黄龙峨眉乐山,身体疲乏,意兴也阑珊了。陆游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一十五里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于是只特别安排一天,顺着放翁的指引,走马观花造访了武侯祠和浣花溪旁的草堂与青羊宫。
   
 名位输勋业
 
       这个“武侯祠”又叫“汉昭烈庙”,是个建筑群体。自中轴线向里走呈多进结构,依次为:大门,高悬“汉昭烈庙”金匾;二门,上挂“明良千古”,是明君良臣的意思,这是正殿刘备庙。堂中供奉刘玄德,两侧是关羽与张飞;三进武侯祠,叫静远堂,供奉诸葛亮及其儿孙二人。据史书记载,武侯祠始建于西晋,并不在此地。明初,因刘备庙门庭冷落,遂将香火鼎盛的武侯祠迁入;四进三义庙,为清康熙时所建,原也在别处,1969年迁来;垫后是结义楼,更新,19992002年间建成。中轴线左右两厢廊庑,排列塑像28尊,匾额分称“文华辅国”与“武雄知兵”,自然是蜀国的文臣与武将。东廊文官,以庞统为首,西廊武将,以赵云排头。廊庑南端分嵌长幅石刻,为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其字体龙飞凤舞,笔力雄逸,与毛泽东的逛草气韵相近。除了这些主建筑之外,还有惠陵(刘备与甘、吴二夫人同穴墓)、古戏楼、听鹂馆、三国文化陈列馆、畅园、茶园、桃园等等附属建筑与园林,全部占地大约200余亩。据说全国现有的武侯祠共14个,分布在山东、湖北、河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浙江、台湾等省,其中陕西、云南、湖北三省甚至有2个,可知孔明名望之深入民心了。不过别处的武侯祠可能不会是相同的布局。
    据导游介绍,这祠庙有两处少见的“反常”:其一是君臣同祀。刘备为君,孔关张以及一应文武百官为臣,都挤到一块儿来了;其二是君臣倒置。在有几进的寺庙中,一般的布局是愈后边的安置着愈大的官(菩萨与佛也一样),这里却是刘备在前,孔明压后,有点不伦不类。不过后来迁入诸葛亮的静远堂,地基要比刘备的昭烈庙的略低一节。以庙堂地基的高低,来区别君臣身价,是传统观念的体现吧。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尽管刘备坐得高,第一个大门的眉额也挂的是“汉昭烈庙”,成都居民还是把这地方叫做武侯祠,连市内交通图上也是这么标着的。曾作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有诗道:“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一语点破个中奥妙。
 
圣凡不同感
 
      历代写武侯祠的诗文很多,最著名的当数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満襟。”我拿眼前的实景对照,第一个感觉是时过境迁了,“城外”早就变成“城内”,祠庙紧挨大街旁。“柏森森”三字,曾使我联想到曲阜孔陵路边那两排如飞天舞姿的千年古柏。但这里商店与楼房挤挤,诗中的气势已经没有了。第二感觉是杜诗的确已变成民族精神财富被传承了下来。这里有个奇石展馆,阵列着许多如画似雕的天然石头与盆景,馆名却叫“听鹂馆”,显然是从杜诗借来的。我一边观赏千奇百怪的盆景石,一边听到馆外黄莺在欢歌,心想唐人说的黄鹂,不知是黄莺不是?在第二进“明良千古”额下,有副今人魏传统所撰门联:“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祠同”干脆就用了杜诗的原句。“静远堂”还有一对清光绪年间四川监察使赵藩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说七擒孟获,下联点不治法正、惜斩马谡,可视为诸葛孔明用兵治蜀的经验总结。导游说,毛泽东参观到这里时愣住了,“足足沉思28分钟!”伟人当时作何联想呢?是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満襟”?还是征战南北,治国安邦的得失教训?我的泉州老乡、明朝思想家李贽,也在三义堂前留块打油诗石碑,前四句刻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接同心……”他对炎凉世态与桃园结义的感慨,倒真像咱们凡人。
 
芳踪已难觅
 
  川西平原自古为蚕桑胜地,丝绸锦缎自是特产,所以成都别称锦城。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更是与丝绸锦帛相关联。这里流传不少优美动人故事。传说中就有两位奇女子。一位姓任,唐朝人。她与几位女伴常在溪边浣衣。一日,来了个老僧求洗百纳衣。大概是嫌太脏吧,没人敢答应。任氏姑娘却接受了。岂知那百纳衣刚一触水,刹那间満江浮出了五色莲花,回望老僧却不见了。那任氏浣女后嫁与镇蜀大将崔宁,人称冀国夫人,而这条小河流,自此得名浣花溪、百花潭;另一位也是唐代才女,叫薛涛。她幼时即聪慧,后因家景败落沦为乐伎,但因才智出众,又工诗词,时称“女校书”。她晚年就住在浣花溪畔,以溪水漂纸,制成十色笺,人称“薛涛笺”。现在那种印有淡淡花草,发着缕缕幽香,看罢温馨无比的信笺,大概就是薛笺演化而成的后代吧。
       浣花溪现已辟为不收门票的开放式公园,园门开向大街。门旁停着几辆电瓶车在静侯客人。天热太阳大,游人甚少,我们也没有进去。因为傍街的浣花溪不很起眼,溪两边是平整的条石畔,水面也不宽,所谓“溪江潭”,已缩成“小水沟”了。心想那美丽的传说,多半也是无踪可寻吧。
 
古草堂今貌
 
       浣花溪公园之旁,一边是杜甫草堂,一边是青羊宫。
草堂之名其实不确,应为杜陵祠。唐乾元二年岁暮,杜甫到成都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浣花溪畔结草堂而居。当时老杜生活清苦,更能深切体味民瘼,所以写出许多忧国忧民的好诗。郭沫若有联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但那“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旧居,早已不见踪影,这里留下的是后人为祭诗圣而建的杜陵祠。当然环境幽静,竹木扶疏。殿宇亭台,曲径水池,都掩映在绿叶浓荫之间,是个怡人的园林景点。几位老年妇女在林间架板写生,大概是老年大学的美术班学员。
      正殿称工部祠,堂中是清瘦,长须的杜甫塑像;左右分坐着黄庭坚与陆游,三位不同朝代的大诗人共祀一堂了。“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这副对联正好说出这个特色。
      有个八角形的亭子,中竖一方石碑,碑刻“少陵草堂”四字,亭旁一棵古松,相传为杜甫所栽。游人争相在此留影。穿过一道小径,见到一排农舍,荆门、柴扉、泥墙、草顶,据说是采纳游人的建议特别建造的“杜甫住房”。可是卧室、厅堂、过道、厨房,一应尽有,外加走廊栏杆,围护庭院……相当地宽敞、明亮、舒适了。有人当场评说:“能住这房子的,起码也是富裕中农!” 可见此举实为画蛇添足。
 
悲喜世间事
 
       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是土特产花木市场,现为著名的道教宫观。
传说春秋时,老子骑青羊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讲述《道德经》,才讲一半,因事须走,便对尹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1000天后,他果然如约,来为尹继续讲经。老子是道教之祖,信道的初唐皇帝,便在此建了青羊宫。当朝的两个皇帝还亲临过此宫。现在青羊宫的建筑有灵祖、乾坤、三清、斗姆、唐王诸殿与八卦亭,两旁还有老子的降生台与说法台。那个八卦亭,基方身圆,象征“天圆地方”。亭身由8根龙柱,支撑着重檐翘角的琉璃瓦顶盖。
        三清主殿内,并排三尊三清座像,为道教的高级领袖,两旁还有六大真人。这种格局与佛庙相类。殿内在三清尊前,置有铜羊两只,体积略小,不太引人注目,其实该是此宫最为重要的文物吧。其中一只羊,单角,身上各部位是由十二生肖“组装”的,即耳是鼠、鼻是牛、爪是虎、嘴是兔、角是龙、尾是蛇、脸是马、须是羊、颈是猴、眼是鸡、腹是狗、臀是猪。不解何意。听说号称“蟋蟀相公”的宋朝丞相贾似道,有件宝物流落于此,不知可是这只独角怪物?
      在青羊宫,还有这样两件悲喜的历史故事:悲的是在明朝,领导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的张献忠,打进成都后,其历史的局限性,使狭隘、残忍与野蛮暴露无余。如果说20024月发现的其屠城所留“万人枯骨坑”尚存疑议,那么青羊宫血案却是定论的。此人当时大耍阴谋,诡称“开科取士”,把一批读书人骗到青羊宫杀了,笔墨遂成丘冢;喜的是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生日)前后,这里每有万头攒动的盛大花会。奇花异木,土产百货,四方来集,热闹非凡。此习自唐开始,沿袭至今。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赶上热闹场面,却发现一个饮茶的“大排档”。约有一两百位老年男女,一桌一桌地围坐品茶摇扇、说古谈天,弈棋读书……一派悠闲自在、天然雅致的氛围。大概青羊宫已成当地的老人会。    

上一篇:家有鲜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