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文学网总编谭毅博士与澳洲中国书画艺术学院院长蒋维廉就《春花秋月综艺音乐会》访谈录
谭毅(谭): 蒋院长, 您好,《春花秋月综艺音乐会》已经胜利落下帏幕, 普遍反映, 这是一场富有新意的综 合艺术音乐会, 你当时是怎么设想的, 又是怎么淮备的?
蒋院长(蒋): 谢谢你的褒奖, 是好是坏,让时间, 让大家评说. 不过,说说当初构想再对照一下结果,也许对我们原创者和所有参与者,甚至旁观者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那就谢天谢地了。
首先, 我要谢谢我的朋友, 合作伙伴, 这次活动的艺术总监贾丽娃女士, 以及参与演出的全体演职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协力创造, 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我是搞中国书画教学的组织者, 一直在干中学,15年前, 我受命于老领导, 原中国民政常务副部长,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王国权之托办学至今, 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贾丽娃女士, 看了她们多次成功的演出, 表达了她们对澳洲, 对艺术的热爱; 引发了我的共鸣, 我问自已, 音乐可以, 中国书画为什么不可以表达对澳洲, 对艺术的热爱? 于是, 我有了一个想法 : 把中国的国宝之一-------中国书画, 通过展览, 大屏幕投影和演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视听艺术. 于是, 我和丽娃女士, 搞视听艺术的大卫楼先生联合起来设计了这次演出和展出. 当然, 也得到了更多的艺术家们的支持和配合.
谭: 有人说这次演出和展出是个“大拼盘”, 你怎么看?
蒋: 褒贬不一是常事, 你在台上又说又唱,怎么就不许别人在台下发表意见?其实, 我们的节目单开宗名义地说了, 叫“综艺音乐会”, 我们也收到了不少电话和来信, 其中之一这样写的: 《天同庆》“西方舞台东方韵,炎黄子孙多奇志;五仟文化播四极,宇宙垂听天同庆。”别的不多说,“天同庆”就是很高的褒奖;不少观众反映:观后很受启迪,要改变生活方式,要用文化充实精神生活。再如,演前的中国书画展,人头簇拥,观赏评说,摄影记录,很是热闹,说明蛮受欢迎,它和演中大屏幕的中国字画起了呼应的心理效应;再说,演中的大屏幕配合,新意不说,它比空荡荡的干唱增添了气氛,让视觉和听觉互为呼应,比如:张磊的独唱,前一折古典的,大屏幕配的是抽象画面,后一折现代的,屏幕还映出奥巴马流泪的照片,不无幽默。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综合艺术效应。
谭:经你这么一解释,茅塞顿开,我想再多了解一些关于“综艺”的构思和具体安排。
蒋 :简单说,这台节目包括:吹拉弹唱,歌午戏曲,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做一件事构思固然重要,具体落实更非易事,亏得丽娃女士慧眼识英雄,请来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不知道你们注意了没有,这些艺术家生面孔比较多,但水平相当好。这和发掘新生力量,‘追求新气’密不可分。西斑牙午就是一个例子,当地居民,专业水准,原汁原味,泼辣多姿,有亲临其境,引人入胜之感;古筝协奏,是两位在校的大学生,得到了她们的恩师刘朝霞的指导,把这古老的中国乐器,却演出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风韵,你好象看到了沟火旁彝族姑娘欢快的舞姿和笑脸;又比如:开场的小合唱,接着大合唱以及结尾的同样模式,却注入了不同内容:从组合形式上说,西人华人同台献艺,很明显是中外合作,融洽共生;在内容上从感谢上苍给我们幸福,到由衷表达我热爱澳洲我的家;结尾又从万水千山总是情到献给美丽的地球,把视野从澳洲扩展到全人类,她大气,开朗,令人动容,感概,回味无穹,反映了所有在澳生活同胞的共同心声;戏曲表演,几乎囊括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剧种,用的却又是不同的表演方式,豫剧花木兰的铿锵凌厉,京剧大唐贵妃的婉约文丽,以及越剧黛玉葬花的伤惑多情,从不同故事,不同情节,不同表演反映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谭:我也注意到了,还有鲁川芭蕾舞学院的著名大师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活泼天真,太可爱了。我还有点看法: 这次演出没有报幕, 没有讲话, 干净利索, 幕间很短, 值得称赞。尤其是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紧接着的独唱《我爱你中国》,同一主题,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衔接自然,暖烘烘的,给人以亲切感;
蒋: 谢谢美言。说实话, 任何事物一分为二,正的负的, 好的差的, 由于工作不到位, 也出现了差错, 个别节目给漏了, 对广大演职人员照顾还不够等等。在这里谨代表组委会表示衷心的歉意。我们会总结教训, 今后做得更好。
最后,要谢谢提供场地的City Wesley Theatre和送餐的朋友,并向全体演职人员和本次演出的赞助者周光明会长、雪梨北区华人商会、保利国际拍卖雪梨联络处、澳洲国际教育移民中心和不愿署名的赞助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还要谢谢总领馆翟德玉、王芸领事、侨领周光明、前议长沈慧霞女士、新洲和统会长王纬武、保利国际拍卖雪梨联络处负责人许多论、90多高龄的黄老庆辉、雪梨北区会长糜征莩亲临观看助阵。林丽华市长因故不能前来还特地来电请假并致贺。凡此,都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我们只有一句话:做得更好,共享安乐!
谭:谢谢蒋院长!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