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古代女子的道德准则,原本应该跟大男人扯不上关系,一旦扯上了面子是抹不开的。
碰到修养到家的君子对这样的男人会礼貌的赞誉:“您真够老实的。”
碰到一般的人,则会在“您”走过几步路之后做三件事:
一转过身子;二伸出一根手指;三指着“您”发出:“这人真够窝囊。”的评语。
这里要说的恰恰是一个跟“三从四德(得)”扯上边的大男人,这个大男人的官职大得不得了,他是东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
周平王是如何跟“三从四德”扯上关系的?这应该从犬戎兵入侵说起。
当时废王后的父亲申伯见前女婿周幽王发兵攻伐自己急了,狗一急会跳墙,人一急有时候也会找什么东西来跳一跳。申伯一急,就跳出城墙去向犬戎借兵来对抗。
犬戎兵在没诸侯发勤王的情况下轻易的攻破都城镐京,进入镐京之后很快暴露了他们的犬性肆意妄为,连周幽王也不放过一刀给杀了。
事后,晋国、郑国、秦国、卫国等诸侯不忿犬戎的暴行都发兵出来抗击异族,引狼入室的申伯也后悔当初的草率行事加入勤王诸侯的行列,这样犬戎兵抵挡不住联军不得不退兵了。
由于犬戎主退得很匆忙,连活宝贝褒姒也来不及带走,这个可怜的弱女子怕又遇到什么新的灾难,干脆来个一了百了自吊死了。
犬戎退兵之后,废太子姬宜臼被扶上宝座继位为新一代的周天子,历史称他为周平王。
原本引狼入室的申伯,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应该先被“双规”,再被被逮捕,最后以反革命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罪被起诉。由于有宜臼这么一个好外孙,反而很快得到一份《关于对申伯援引外兵清除妖后行为嘉奖的决定》,不但免予追究刑事责任,还要破格晋封为公爵。
申伯总算有些些赧颜谢绝这份隆恩,只是“勉为其难”的官复原职。这样申伯摇身一变又成为申侯,继续在自己的领地当君主。
周平王虽因祸得福坐上宝座,但即位之后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京城。这暂且不说,更大的隐患是镐京临近犬戎,周王室已经没有最起码的安全保障。
为了逃避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聪明的周平王提出了“抓纲治国”战略部署。抓什么“纲”?迁都!这是他一生唯一由自己拍板的一项重大决策。
都城要迁到哪里?迁到洛邑(现在的河南洛阳)。为啥挑中这么一个地方?因为洛邑这地方有龙气。
从古至今,定都是帝王一件特大的事,定都最主要的依据是龙气。
龙是传说的动物一般人没办法看到,龙气更是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至于堪舆人(即风水师)是不是看得见摸得着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古代有两个地方被公认龙气最厚实,最适合定都,用现在的称呼是陕西的西安和河南的洛阳。
有厚实龙气的地方是不能让给别人的,否则会有被取代的危险。所以,周朝立国定都在西安(当时称为镐京),而把洛阳(当时称为洛邑)作为自留地----陪都。
周平王要迁都当然是去洛邑。他的提议得到了秦、郑、晋等国的支持,只有年近九十、见多识广的卫武公反对。
老人家反对的理由很充足,他认为周天子理该坐镇于抗戎的前沿,这样才能保证大周的疆域不被侵占和国家整体安全。否则,王室退一里戎族必将进一里,大周的疆域将在戎族的进逼下越来越窄。
当然,这些正当理由是卫武公心里想的,所说出的“直言不讳”就要隐晦得多了。
老人家只是说:“大王,老臣听说‘尧舜土阶、禹居卑室不以为陋,盛衰在德不在宫。’镐京地形奇胜,福祉必将绵长。迁都是大事,请大王三思而后行。”他想以尧舜禹的德行来劝谏周平王重修德而轻奢念,因此而打消迁都的念头。
假如卫武公的主子是周宣王之类的人物,那么这“明见”就是明见,无奈他所进言的对象是周平王。
这新王虽不如父亲昏庸,但也绝对没有爷爷一般的见识、魄力和开拓精神,他对戎族的畏惧大于任何想法,只想逃避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所以卫武公的“明见”变成了“言贱”被人家丢弃不予采纳。
有了周平王的英明决策,迁都的事很快确定下来。当时,周平王的搬家不是很麻烦,原因有二:一是周王的家当不多;二是洛邑有现成的宫殿。
说干就干倒也很快就绪,在所有的家当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两件:
一是祖先的七块牌位;
二是九个象征王权的大鼎(围绕这几个鼎有《问鼎》、《举鼎》、《迁鼎》的故事,以后逐个述说)。
迁都大事一完成,当年周宣王在斋宫所做的梦全都应验了:美貌女子“大笑三声”应验在烽火戏诸侯博褒姒千金一笑;“大哭三声”应验在周幽王、褒姒、以及太子伯服三人的死;“神位东去”应验在迁都洛邑。
周平王登基时候大赏功臣,迁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依然是封赏。
东周从周平王开始就收支不平衡,一直是收到的上贡少,而付出的封赏多,所以日子过得越来越穷,幸亏在平王时代还有一些财产供折腾。
接受封赏的依然是那几个在平定犬戎时候出了力的诸侯,也就是郑国世子姬掘突、卫武公、秦襄公和晋侯。
其中,姬掘突(后来的郑武公)和卫武公两人功劳最大,周平王任命他们为国家领导人在周朝辅政。另外,郑国得到千顷土地,卫武公从侯爵加封为公爵。
秦襄公虽没进入中央领导阶层,但得到更有实在意义的实惠。周平王许诺他:“爱卿呀,以后秦国收复的犬戎地盘就归秦国所有好了。”
周平王以为签发的是一张空头支票,心里还觉得有些对不住这个恩人,所以附带另一个赏赐----秦国被正式收为诸侯,并加封秦襄公为伯爵。让周平王意料不到的是,正是这么一个承诺,虽是让秦国代替了周王承担起抗击犬戎的责任,但也让秦国有了一个极大的拓展空间,在以后的百来年时间里疆域大大扩展。有了这样一个先天条件,才有了后来的秦国一统天下。
相比郑、卫、秦三国,晋侯的功劳较小,兜兜里也就只有一座小城的“产权证”。
周平王该搬的搬,该赏的赏,接下来的日子是平平安安、本本分分坐在龙椅上过日子。他一坐上去就不肯下来,一直坐了五十一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周平王几乎没有碰到大的波折,只是摆放龙椅的地面被他坐得有些疏松而已。等到子孙后代再坐上去,不挪动还看不出,只要稍为一动,龙椅就会摇晃。
造成东周王室这样的局面跟周平王这人有很大的关系。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的准则,周平王这大男人天子也来一个“三从四德(得)”。哪“三从”?概括说是“在家从父”、“上朝从臣”、“回宫从妻”。
他昔年在当太子时候就是一个好孩子,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劝谏父王,在一次跟褒姒的冲突后先被发配到申国,接着被废去太子宝座,对于这样的待遇,他的态度依然良好。
在古代,这“在家从父”第一从还说得过去;“上朝从臣”这第二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他的“从”跟纳谏完全不同。
周平王几十年的坐朝没听说有什么特别好的决策,最有主见的也就上面迁都一事,那也是因为他惧怕犬戎的入侵。
除此之外,他几乎离不开两种情况:一是听从大臣的建议,二是自己的意见被臣子否决后不了而了或者以臣子的意见办。
至于“回宫从妻”这第三从嘛,虽说是美德,但作为一个君主,几十年没搞出什么绯闻来就有些冤了。
男人嘛,哪一个不想多些肥田?哪个不想多播种灌溉?有诗为证:“君不见秦淮花房浪蝶来,恣欲狂采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残相,面如干枣鸟成蚓(注:套用李白《将进酒》诗句)。”
周平王的“三从”是他性格懦弱、才智平庸所决定的。“三从”虽不太光彩,但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他本人有“四得”:
一得以当太平天子;二得以无忧度日;三得以聚精长寿;四得以善终回归地府。
周平王自己有“四得”,作为周王室却因他而有“二失”:
一失去镐京这天然屏障,进而失去祖宗基业。假如周平王能够坚守旧都,慢慢恢复国力、收复失地,也就不会把霸业拱手送给秦国,以至被取而代之。
二失去王室的尊严,例子有许多,随手一捡就有一筐:
最先是秦文公自行僭越祭天(注:当时规定只有周王室才有资格祭天),接着是鲁惠公得知之后向周王递交了《关于采用郊野祭祀祖先方式的请求》。
按照当时礼仪,只有周王室才能采用郊祭,鲁惠公此举明摆着是想拥有特权,周平王不敢破这个例拒绝了。
鲁惠公接到批复很恼火,他发牢骚:“人家秦伯祭天管不了,寡人先请求是给面子,既然你这样不给寡人面子,寡人何必给你面子?”牢骚发完就自行采用郊野祭祀的方式祭祀祖先。周平王知道了这事之后,很快做出反应,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让气憋在肚子里打滚----连屁也不敢放一个。
第三个例子是与臣子交换人质,主动屈尊去与郑庄公平起平坐。当时周平王因为郑庄公经常不上朝办公想调整职位,被他发觉后以辞职要挟,吓得周天子采用互派人质的做法来取信臣子(详见《周郑君臣的文斗和武斗》),这是周王室王权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
见周王经常不敢放屁,诸侯更加快意放屁了,凌驾在周王之上的情事经常发生,以至于在周桓王时期发生了君臣的正面交锋。
【本篇名句】
舜土阶、禹居卑室不以为陋,盛衰在德不在宫。
【本篇点评】
周是周幽王带向灭亡,东周却是由周平王带进衰落的,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周平王不知道如何去提高、维护王权。相反,只知道仰看郑国(自己的臣子)的脸色,不敢为保护王权而抗争。他死后,孙子周桓王虽想改变,但已经积重难返了,以后几百年的周王就越来越成为几个超级诸侯国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