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了入夏以来第一场雨。从夜里下起,白天一直没停,是紧一阵、慢一阵;有时细雨霏霏,有时大雨如注,如线、如豆的雨点噼里啪啦直坠大地。张着大口的农田、树林、菜地、果园、植被立马喝上了期盼的甘霖,湿成为雨后的标签,大地都打上了雨脚的印记,万物得到了滋润。这是天随人愿,还是上苍的眷顾,我想应该是季节的释然,使有求于天的人们又松了一口气。可从结果来看,下雨也带来了危害,其量过大的地区给人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形成的山洪冲垮了房屋和桥梁,有的还造成人员伤亡,让人痛心。喜忧参半的雨使人爱恨交加。云死了散了,雨活着;雨死了,滋润活着,可又孪生了危害,让人颇感无奈。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我在这雨天的日子也没窝在家里听雨看雨,而是冒着霏霏细雨,跟往常一样外出活动。沿小区的路走着,直行、拐歪、再直行;走过片片水洼,欣赏到了雨后的特殊景色。看着倒影在雨水里熟悉的楼房、花树直刺雾霾的天空,让人一时觉得现有的空间开阔了许多;也好似一弘清泉流在路上,景在水中,水在路中。路边的花、树、草等被一夜的雨洗刷的干干净净,像一个个出浴的俊男玉女,新鲜瓦亮,格外让人注目。再往前走去,看到一棵不知名的小树,红红的叶子往上翘着,一串雨滴挂满了叶下的小细枝,晶莹透明;用手一碰,雨滴惊慌地逃脱,引得叶子一脸的不悦。草地上,一片绿白相间的组合,更有奇妙之处;绿的是草、白的雨珠,草苗条细长、雨珠洁白透亮;绿叶托着雨珠,粘合在一起;它们好像一对对恋人亲密着,紧紧地抱在一起,一时难分难舍。雨这个天象在挥洒着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给这个季节的喜水之物带来了展示的机会。无雨天的青蛙以往听不到叫声,这次终于张开了嘹亮的喉咙叫了,“哇!哇”!叫声连连,且很有底气;喜欢潮湿的蚯蚓从松软的土里爬了出来,在这雨水的天气里,它也爬上了路边,在雨中徜徉,让人看到了它不常见的蠕动身躯。空旷的街道,行人稀少,轻移的雨伞,若星星点点,又似上天撒落的彩色花瓣,轻没入朦胧的细雨中。
雨后的景色带着雨的卓然,滋润加绿色鹤立在季节里,雨丝点点,丝丝缠绵。细雨开启着我远去的记忆,沿时光隧道,又回到了童年的雨中、雨后的往事。那也就有十一二岁,是使人讨厌的年龄。雨季的一天我从姑姑家独自回家(从姑姑家到我家有五里路的距离),姑姑怕路上下雨淋着不让我走,可我执意要走。结果刚走到半路,一个雷响过之后,大雨哗哗从天而降。我沿路东躲西藏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又没有行人可帮忙,就跑到路边一块玉米地里,本能的躲到了稠密的玉米叶底下,好像遇到了避雨的救星。尺寸大小的玉米叶怎能遮雨,可手还是拿着一个玉米叶放到头顶上,以求遮蔽。雨和雷在我的头顶喧嚣着,我此时像一棵羸弱的玉米或小草被雨浇灌着,浑身上下被雨浇了个通透。单薄的衣服被雨水湿透后紧贴在身上,视线被雨模糊着,慌乱中的我往家跄踉前行。这时的我后悔不该不听姑姑的话,可现在晚矣,只能在淋雨中接受惩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俗语,是实践后的总结,是真理。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硬要去碰撞,那就只能淋雨得个教训。后来我怎么回家的,父母和姑姑又是怎么说的,我已经忘记,可被雨淋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是雨给自己增长记性,在几十年以后的雨中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来与现在的雨邂逅。虽然时空上错过,可雨还是那雨,人还是那人,就是那个被淋的孩童沧老了许多;就像那被淋湿的老屋院墙,一年一年脱落,石头上也长出了青苔,印证着光阴的脚步,是雨收藏了记忆。
雨后的景色带着雨的卓然,滋润加绿色鹤立在季节里,雨丝点点,丝丝缠绵。细雨开启着我远去的记忆,沿时光隧道,又回到了童年的雨中、雨后的往事。那也就有十一二岁,是使人讨厌的年龄。雨季的一天我从姑姑家独自回家(从姑姑家到我家有五里路的距离),姑姑怕路上下雨淋着不让我走,可我执意要走。结果刚走到半路,一个雷响过之后,大雨哗哗从天而降。我沿路东躲西藏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又没有行人可帮忙,就跑到路边一块玉米地里,本能的躲到了稠密的玉米叶底下,好像遇到了避雨的救星。尺寸大小的玉米叶怎能遮雨,可手还是拿着一个玉米叶放到头顶上,以求遮蔽。雨和雷在我的头顶喧嚣着,我此时像一棵羸弱的玉米或小草被雨浇灌着,浑身上下被雨浇了个通透。单薄的衣服被雨水湿透后紧贴在身上,视线被雨模糊着,慌乱中的我往家跄踉前行。这时的我后悔不该不听姑姑的话,可现在晚矣,只能在淋雨中接受惩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俗语,是实践后的总结,是真理。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硬要去碰撞,那就只能淋雨得个教训。后来我怎么回家的,父母和姑姑又是怎么说的,我已经忘记,可被雨淋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是雨给自己增长记性,在几十年以后的雨中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来与现在的雨邂逅。虽然时空上错过,可雨还是那雨,人还是那人,就是那个被淋的孩童沧老了许多;就像那被淋湿的老屋院墙,一年一年脱落,石头上也长出了青苔,印证着光阴的脚步,是雨收藏了记忆。
雨后的记忆是发生在老家的事。那年夏天大雨过后,同村里的发小一起去村北的河滩看山洪。那时很少有雨伞,有的光着身子,有的戴着一个苇笠,光着脚丫,走过一条狭长的坝体,一伙人结伴跑着去滩边。滚滚的洪水从黉山坡前而来,顺着河滩倾泻而下,水黄黄的,伴有一缕一缕的黑纹,泛着浪花,漂着各种杂物;有树枝树叶、有草杆、还有羊粪。它们在洪水中起起伏伏,随洪水晃荡着,急驶而下,流入下游的孝妇河畔。暴雨时因河滩狭窄,洪水溢出河道,漫过了地里的庄稼。有时玉米光露着一个叶子尖,淹没在水中;有时洪水冲过一块玉米地,玉米被冲的倒向水流的方向,像卧倒的士兵。那时的我与同伴是处于好奇,看得是景致、是雨后的现象,是一种玩心的释然,并没有去问几个为什么?没有想到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没有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等理性的思维。孩童有孩童的世界,孩童有孩童的兴趣点。
轻纱覆住眼前的景物。记忆中,那模糊而又清晰的家乡,家乡的烟雨,时隐时现;如虹的山水,如烟的细雨,是走过的时光。洗尽铅华,蛙声、蝉声、雨声,低吟浅唱,陶醉了一颗向往的心。
心与雨交汇着,这雨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潮湿了夏天的热情。鲁迅先生在散文《雪》中说:“这雪,更是雨的精灵”。也正是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戴望舒的一首《雨巷》,将这种希望放大成火红的太阳,最终照亮了整个中国,也鼓舞了整个东方。当下的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及时雨,灵动的雨;及时雨鼓舞士气,灵动的雨净化人们的心灵,洗涤人们的灵魂。这雨也是生机,滋润万物成长。
想着,走着,细雨在眼前落下。雨点带着点点芬芳,是甘霖,冲淡大地的余温,笼罩了乡村,静谧,淡却了都市的繁华。
雨,收藏着远去的记忆并寄托着情感。
雨,收藏着远去的记忆并寄托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