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辛然认为自己在这伙人中间已经建立了威信,而贾谧今天来,实际上就是石崇请来听自己讲课的,或者给他助威的。心里有了底,于是,说话也越来越大胆了。今天的话题也是乜辛然自己提出来的。
“老子李耳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易经》却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底谁说得对?”
有人问,“这有什么不一样吗?反正都是越变越多,越变越大。”
乜辛然,“这可大不一样,如果按照道德经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那么,连生十次应该是多少?”
“十!”
乜辛然,“对,但是,按照易经的说法,连生十次,可就不是十了。是多少?---一千零二十四。你们说,这个差别大不大?差了一百倍。如果生了二十次,那么按照道德经的说法仅仅是二十,可是,按照易经的说法就是一百多万了。我想问的是,这么大的差别,为什么从来没人追究过?”
“因为,那是圣人说的,大家谁也没有怀疑过。”
乜辛然,“说得好,问题就在这里。一个人一旦变成了圣人,那么他说的话即使是错的也没人敢怀疑。这是学者该有的态度吗?”
“可是,好像在圣人面前就应该谦虚一些才是。”
乜辛然,“我们最好分析一下,‘圣人’是怎么来的?先秦的时候,李耳并不是圣人。他被封成圣人是因为汉朝初年,朝廷找不到统一人们思想的工具,于是就采用了道教。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孔子就成了圣人。也就是说,皇帝不封,谁也成不了圣人。一个思想家一旦被封圣,就不是人了。可惜的是,在圣人文化中,人们过惯了崇拜的日子,失去了偶像,就活不下去。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这种白的要捧上天,黑的要打入地。其实在零和一之间,在一和二之间至少有九种可能。那就是零点一,零点二,零点三。而在零点一和零点二之间,至少有九种可能,零点一一,零点一二等等。几乎是无限可分的。现在大家都把事情固定在零和一两个数值上面了。那么,我们认识宇宙的能力也就被限制在这里了。”
有人问,“按照你的意思,古人没有你知道的多咯。”
乜辛然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远古时代的人,连文字都没有,他们使用的是结绳记事法。什么是结绳记事?就是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每天发生过几件事,就在绳子上打多少个结。一天打三个结,打五个结就能记住当天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做的事情总共就是五件事。打三个结,就说明,干了其中三件最重要的,必须干的事情。打五个结就说明,把其余两件不太重要的事情也做了。但是,后来,人口增加,社会变得复杂了。仅仅靠同样的结来记就会发生混淆,于是就有了文字。文字是逐步增加的,不是哪一个人(比如仓吉)在一个晚上发明的。文字的复杂化是随着社会的复杂和知识的积累而增加的。你说,是现在人知道的多还是古人知道的多?是现在人的思想丰富还是古人的思想丰富?”
“照你这么说,上古时代,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圣人?”
“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圣人,但是, 有些人说出了别人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他们最先说出了这些话,那么,他们应该是时代的佼佼者。问题是,你说是时代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
有的说好,有的说坏。
乜辛然说,“换个问法,人类知道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呢还是越来越少?”
“当然是越来越多。”
“那么,知道的多好呢还是少好?”
有的说多好,有的说少好。
乜辛然说,“这就是圣人在作怪了。当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只有吹捧圣人的人希望你们知道的东西和他们一样,或者更少。”
有人问,“所谓的好或坏,有什么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