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论“博弈”(六)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5-06-05 22:10:54  浏览次数:2288
分享到:

对于前苏联似乎是顷刻间的崩塌,东西方政治家的观感是截然不同的。近四十年的冷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博弈是有目共睹,即便现在的80后、90后,也无需惋惜生不逢时;人命运好时,几代人会共一场景,好戏未必只是前一辈人的福分,“四代同堂”也是老词汇,古已有之,只是台上唱堂会的戏子也换了几代而已。用个中国人熟悉的词儿,会一如“样板戏”的经久不衰,脚本的主线在延续,引人的一招一式便需要继承下来,舞台就未必需要更大,现实便会为“改头换面”鼓掌。今天我从“博弈”的角度提到“前苏联”的结局,关注它出现前后,相关“博弈家”是如何判断的, 就是这个意思。

当年这场冷战,曾经有过一个停顿的瞬间:在这个瞬间,西方的格林斯潘对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你们很快要垮台。”三个月后,格林斯潘的话便应验,苏联解体,苏维埃整体覆灭。那个一瞬间里,苏联强大的国防力量依然存在,布尔什维克的组织依然存在,克格勃依然令人生畏,遍布苏联的劳改营与监狱,囚徒们依然满员。那么,格林斯潘断言时,他的依据是什么?他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敢作如此果断的预言?没有人知道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当时如何回答;但是,他曾说过,在国内政治局面非常敏感时,他不该到乌克兰去度假,结果在政权中枢发生了政变,其结果,便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覆灭。显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论点是不同于格林斯潘的预言。格林斯潘也不可能预见到前苏联坍塌时具体的形态。在中国,邓小平概叹过:我们把他们逼得太狠。这也算是一个解释,一定更与西方格林斯潘的论据不相干,只能算是一种心态,一种自洽,大抵可以说,近乎习近平的概叹前苏联当时“无一人是男儿”的情绪表达。其实,发动政变者至少不是懦夫,叶列辛也是个敢站在坦克上硬搏的可怕人物。

可见,“博弈”中人物,要能把握住有关对手的关键信息,就敢预言博弈的结果,甚至都可以不放一枪地替对手决定其生命的进度表。格林斯潘是个何等可怕的一个人物。对他来说,这只是通过解读“信息”而得出的“博弈”结局,如果他深信掌握了他需要的所有必要的“信息”。

但是,邓小平的感概,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西方阵营对抗,斯大林走后,东方阵营内一直有内讧,互相撕咬,好像没有老大一般。而习近平的感慨,由于是在事件之后,便只能归入博弈中也不罕见的“情绪主宰”下推理的博弈,并不苛求信息的量与质,却极其仰赖个人的“悟性”,反而也会“一针见血”。

想想习近平所言也不无道理:那么强大的一台国家机器,用都不用就投降了解体了,军队都会倒戈,好端端一个能够抗衡西方的强国自己分崩离析,百姓居然无动于衷,真不可思议。显然,习近平的着眼点也是同格林斯潘掌握的信息或推理不相关的。

   然而,这没有低劣睿智之分,其实质都依然属于“博弈”论的认知范围。

   理由很简单。早在100多年前,有位法国的经济学家就指出,如果有下列两个条件或前提存在的话,经济上的复杂问题都可以极大地简化:没有代理人存在或有大量的中介代理人存在。具体地说,前者是一如【鲁滨逊漂流记】里的在荒岛上独自生存的Robinson Crusoe,他能独自干大事,无需挂碍被他人的反应影响自己的决断;后者则置身于无数都在干大事的人物中间,但他们的影响综合起来却是互相抵消掉了。这两种情况就不足虑。这是最早的博弈思考。

经济与政治常是相通的。

要能将复杂的政治局面简化,单一地展现成上面两种局面中的任何一种,在21世纪已经是“痴人做梦”。但若能将它们融合起来,揉捏在一起,一如“合金钢”般,去驾驭如中国那样的政治局面,那就需要非同一般的气魄、手段与胆量。

而从邓小平与习近平点评前苏联的坍塌言论里,能给人以启示。虽然,这像是回到了100多年前“博弈”论的起点,但我说也不完全是。

智慧本来就不分“原始”或“现代”。

这正是我仔细想去感到的魅力所在。

当然,需要截取具体的事件来表达我的感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