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给我生命的女人
作者:徐冬  发布日期:2015-08-28 14:34:21  浏览次数:2296
分享到:

 她老了。

在她远道而来看我的那一瞬间,我从夕阳的光晕里看见她头上突增了许多白发。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了一种潮湿。

那是多么好的一头乌发呀!多年以前,她的朋友们总是带着羡慕的口吻这样告诉她。看着老人斑爬上她的手背,无意中,我牵着那只手,不再是多年前的光洁柔软,手在岁月的光影里,已变得干燥。失去了牵着我走路时的温润,虽然那手依然的温暖,依然的沉稳。我不敢正视关注我的这双眼睛,我的心开始沉下去,沉在一片空朦里。我在她的眼里,读出了岁月的故事。

故事在我的记忆里打开,定格在她年幼的时光里。那是一个在当地可以称为望族的大姓人家。祖上应该是一个知名的举人,家庭殷实。她的祖父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里只有她的父亲为祖上养了一儿一女,由此可知,在这样的大家庭,她和哥哥的地位是相当优越的。父亲的两个哥哥当时无儿也无女,自然视她兄妹如同己出。因此,她儿时的生活拿我们今天的话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据她告诉我,家里加上佣人有二十几个,每天吃饭时哗啦几大桌,那热闹的气氛一直留在她的记忆里。她说学会吸烟就在那个时候,叔伯们闲着的时候,不时把点燃的香烟放在她的嘴上,她在一种半是好奇半是好玩里学会了抽烟,但多年来,她也只是把抽烟停留在偶尔里,不是多年后的我,抽上就很难放下。

可惜这样优越的生活没有几年,到她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几个儿子生意惨淡,家中连连出些不如意的事,三个儿子也分家单过。她的父亲是一个胆小的小商人,生性柔弱,为人不会耍心计,因而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她的母亲是一个温和的小脚女人,她的善良与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也正是这一点,导致她的家庭彻底走向衰落。记得那一次,当她家的一位表亲因生意失败到她家里借一点本钱,她的母亲没有一点犹豫递上家里仅有的两百个大洋。那位亲戚在千恩万谢里表示资金一周转马上还。从这天后,这位亲戚再没有在她家出现过,至于生意做得怎么样也就不得而知了。据她后来从别人那里知道,那位亲戚日子比她家强多了。

她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气得吐了一滩血,从此一病不起。这使我想起这与她在十一岁那一次累得吐血应该有本质上的联系。她的母亲虽不再提借钱的事,从那以后也变得沉默寡语。

当国歌在遥远的北方奏响,她不知道更不幸的事会很快降落在她的头上。没多久,因为她的父亲解放前夕在旧警察队伍里待过一段日子,被关进了监狱,多年后她的父亲作为起义人员,终于澄清历史问题,平反昭雪的时候,她手中得到的是一个不起眼的红本本。而这个时候,她仍然不知道父亲的遗骨葬身何处。

父亲被带走后,家里的生活一落千丈,她的母亲过去没为生计做过什么事,一直都认真地做着家庭妇女的角色。这个时候也只好迈着那双颤微微的小脚,四处揽些缝补浆洗的活,挣点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还要供哥哥与她上学,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好心的人劝她母亲说,家里日子这样艰难,为什么不让两个儿女停学帮家里赚钱。这个时候,她的小脚母亲表现出决然的远见性,这在多年之后,她与哥哥在别人艳羡的眼光与说法里,一直过着吃皇粮的稳定生活得到充分的证实。因为那个时候没上学的邻家孩子大多被留在农村种地,而他们兄妹都做了城里人。

由于她母亲一人揽的活越来越少,三人又要生活,又要供她与哥哥读书,显然不大可能。在她十一岁那年,她被迫停学,因为她的哥哥还有一年就要从师范学校毕业了。母女俩都不希望哥哥的学业半途而废。这个时期,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她和母亲被下放到县城附近的乡下,分了一块薄地,自耕自种。羸弱的她与身体单薄的母亲开始一种她们从来不曾接触过的农耕生活。她告诉我,她母亲的小脚根本承受不了担粪浇田的活,她瘦小的肩膀在那个时候就有一种担起家庭的义务与使命。记得在一次担粪浇玉米的时候,那天的太阳烤人,她肩上挑的粪桶左右摇晃,她说,她一直掌握不好平衡,其实,我知道,因为她那时年纪太小,而压在肩上的粪桶却很沉。那天上午,她感到肩上的挑子越来越重,当她终于把那两桶粪挑到玉米地时,她感到喉咙上涌出一股热流,她刚一张嘴,一股殷红的鲜血就喷了出来,那一刻,她看见脚下绿色的玉米苗在鲜艳的红色里格外醒目。从此,胃痛的病伴随她的一生,治胃的药也一直追随她几十年。她告诉我,她这一生吃的中药,可以用火车皮来装。

哥哥终于毕业当了一名教师,母亲再次让她走进学校,她成了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她比班上的同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生活,因此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中学一毕业,她同学的父亲,一位当地的父母官就把她领到教育局报到。从此她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她病退回家休息。因为这个缘故,她的小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继承她的事业,即使在几年后过了一段流浪的生活。

别人艳羡她的母亲养了两个好儿女,盛赞她的母亲有远见,她也感到生活阳光开始光临她的家庭,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没有几年,更大的艰辛与磨难将降临到她的头上。工作不久,便有人上门给她说亲事,母亲见过介绍给她的那个男人,看着也本分,所以就应承了下来,她当时不在家,当她得知后,已无可挽回,因为她是一个孝顺女,一切母亲做主,她也就答应了。当那个男人在婚后露出本性后,证实了这场婚姻一开始就设下了骗局,也注定了一个不幸家庭的开始。当她的小儿子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男人也走进了监狱。从此,她靠着每月领取的18元工资,供养一个五岁、一个刚满月的儿子,家里还有她没有收入的母亲。那是一段她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艰苦岁月,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照顾她那个还没断奶的小儿子。她手里总没有钱,她恨不能每一分钱作两分花,她仅有的两件衣服总是洗这件换那件,换那件马上洗这件。她每天都干净整洁站在讲台上,没有一点落寞的迹象,她的面容依然那样从容镇定。这个时候,她那仅有几个月的小儿子,还独自躺在空空的家里。

她多年后告诉我,她的小儿子那时真乖,一人在家里玩,不哭不闹,每天等着她下班回家。我却觉得,因为哭闹也无用,母亲没时间照顾他,所以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她很同意我的话,她说小儿子自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不随便串门,从不接受邻居给的零食。不管她在本地还是外地工作期间,总是在家门口玩,等待她回来的日子。我从她说话的那份自豪里,分明读到了一种酸涩。

她的邻居有一对中年夫妇,没有儿女,也喜欢她那个可爱的小儿子,有心收养她的小儿子,就托她的同事告诉她。同事看她带着两个孩子也艰难,就让她把小儿子送给这对夫妇抚养。她当即回绝,她说,日子再艰难,总是自己的骨肉,我不能把自己的儿子送人,我要把他们养大。多年后,她的小儿子也已长大,她把这件事以玩笑的口吻告诉他说:要是妈妈当时答应了别人,你就是别人的儿子了哟。她不知道,儿子听了她的这句玩笑话,心里是怎样一番滋味。他的儿子告诉我,他要是成了别人的儿子,一定会在长大后回来找母亲的,因为他幼时对母亲留给的记忆一直都印在脑子里。

当她的小儿子长大成人,也经过一番生活的曲折后,他读懂了母亲和母亲过去的生活。母亲不知道她的经历给她儿子以后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在与朋友的一次深夜长谈时,她的小儿子说,母亲的言行教会他许多生活的哲理,在他艰难的那段日子里,他总是想起母亲常说的那句话: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记得他的第一次失恋,在极度的苦闷中,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没说多余的话,只说,你是男儿汉,要拿得起,放得下。他的工作不如意时,母亲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没什么。当他远在异地为生计奔波的时候,总会在母亲打来的电话里听到那句话:要注意身体,少抽烟,少喝酒,注意加衣服,小心感冒。他总把母亲的话看成是一种唠叨,所以嘴上应着,却没往心里去。如今他也做了父亲,当他的叮嘱在女儿那里也成为一种唠叨后,他终于明白母亲话里的温度与重量。

此时,她就站在她小儿子的面前,她是从百里之外来看她的儿子,说的话依然是那一句:在外面要注意身体,不要感冒。看着那几十年没有停止过关注的目光,儿子半天无语。他知道,母亲心里有一根线,一直牵着他走路,无论远,还是近。他小时候看到的那头乌黑光泽的发丝现在已经渐渐变得灰白,干燥的手也不再是他小时候抚摩时的光洁细腻。老人的斑点已经在岁月的光影里印在她的手背和她爬满鱼尾纹的脸上。那一刻,她的儿子心里有一种内疚,他知道,自己近年来四处流浪,忽略母亲太多,每次回家看母亲总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在这个清静的夜晚,她的儿子读着她眼里的牵挂,读着她那浓得化不开的爱,读着她几十年走过的生活。泪水再一次浸满了眼眶……

我写下这些苍白的文字,是想告诉大家,我就是那个母亲没有送人的小儿子。在这个特别的夜晚,我想对她说:感谢您把我养大,妈妈,我很爱您。




评论专区

进生2015-08-30发表
感恩。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