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中国式的布局
作者:沈志敏  发布日期:2015-12-16 13:41:01  浏览次数:2669
分享到:

“布局”这个概念大概是从下棋中来的,特别是中国古老的围棋,特别讲究布局。如果你在下棋,那么就已经在布局了,不过较差的棋手,在主观上很少有布局的观念,走到那里是那里,不过在客观上也会无形之中搞成一个布局的场面,只不过这个场面是随机造成的,一般来说这种随机形成的局面缺乏深思熟虑,没有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而高明的棋手,每下一目子,都蕴藏着布局的意念,当然对手也并不会完全按着你的思路落子,棋局中也会发生许多随机的改变,但同样在随机应变之中,后者和前者的区别是,后者不仅仅在揣摸前者的思路,而且总是在一个整体概念的策略指导下落子,以达到赢棋的目的。

假如将这个世界看成围棋的棋盘,同样可以观览到形形式式“布局”的图景。古往今来,种种布局场面,屡见不鲜。在古代世界中,这种布局意识虽然较为模糊,但扩展领土的企图是明显的,那时候的统治者没有地球的概念,受限于地理知识的贫乏,既不清楚大陆广延的尽头,也不知道海洋外面的世界。那个年代的布局就是根据古老的丛林原则,帝王将相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横冲直撞,呈现出强权向外扩张图式。

古希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圈定了地中海领域后,又继续朝东扩展,打败了强大的波斯王国,他仍然不甘罢休,他的目标是要到达东面的大海边,找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他的所向无敌的骑兵在印度的热带雨林中碰到了无法战胜的敌手:森林中酷热的气候,和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骑在大象背上的印度土族军队。也许在行军途中,亚历山大大帝已经看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喜马拉雅山脉,但他终于无法跨过这群大山(至今印度还有亚历山大光临过的遗迹和传说),于是这位大帝只能带着他的热病和不肯向前进攻的军队打道回府,病死在巴比伦。他死后,他的帝国立刻分崩离析,被各路诸侯吞噬掉了。

据史书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十六岁之前,是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惯透在的教育实践中,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又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因此我们不得不这样说,亚历山大的身上除了帝皇的扩展野心,还感染到了某种哲学家的毛病。他企图让自己的帝国一路朝东扩展下去,就像阿基米德的直线一直画下去,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于真理追根问底的信念,到了他这儿成为对世界领土的追根问底,他对于事物的无穷无尽的探险精神要大于巩固领土和控制财富的物质欲望(其实那个时候,他的那个横跨欧亚非三地的帝国版图已经无比广阔,但是图形混乱,管理松散,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阶层;虽然,他也已经从波斯帝国那里接收到无数的金银财宝,却好像没有有效地安排利用那些财宝)。他把自己定位在“人类的守护者”的光荣宝座上(亚历山大大帝在其希腊語中的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他的理想是寻找世界的尽头,也就是要朝东面走到尽头,再去发现尽头外面更大的外部海洋(其实这些外部海洋确实存在,那就是比地中海不止大多少倍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也许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一路向东的布局称为“一线型的布局。”

 

 

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再往东走,还存在着大片领土,而在这片领土上也同样上演着一代代的帝王的你争我夺的游戏。在亚历山大死后的一百零二年,即公元前221年,东方的这片广袤的土地被一个冷酷的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他的布局是从西面开始,到达中原后向四面扩散,以后围成了一个大圈。南面已经扩展到了鞭长莫及的蛮荒之地;北面不仅仅是寒冷的土地,还有野蛮的匈奴,所以他用千万名民工的白骨的代价筑起了一道长城;朝西也已经到了沙漠和高原地带;而朝东,实际上他已经到达了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梦想中的大海边。秦始皇和亚历山大大帝的相似之处是,两个人都在年轻的时候坐上了王位,也都是雄心勃勃的皇帝,金戈铁马,一路扩展自己的土地。不过秦始皇肯定没有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受到哲学的诱惑,梦想着一条线再划下去,去寻找海外的土地和世界的尽头,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大圈式的布局,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地位也已奠定,秦始皇很实际,注重这个大圈内的管理和物质利益。

秦始皇也不能说没有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自己能够万岁,万万岁!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在东海边,他出资让一个叫徐士的人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去海外的蓬莱三岛上晋见那些仙人,求得由人而成仙的秘诀。当然后来不可能取得这种秘诀,但这并不影响他把那种求仙炼丹的精神坚决贯彻下去,据说他的死因就是和一种叫做汞中毒的化学物质有关。求长寿恰恰和求得长寿的方法相克,在哲学上叫做主客观相互矛盾,这种矛盾是后来许多帝国寿终正寝的原因。

除此以外,秦始皇还喜欢到处树碑立传(虽然各代帝皇都喜欢为自己树碑立传),但是只要看过“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就能够知道,这个始皇帝年年出巡,特别喜欢让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丰功伟绩,就像他的求仙意识差不多,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那个时候,从泰山上到东海边,每到一处,都要竖起对他歌功颂德的巨大石碑。其实他在石头上的“病态”用意是和他的那个求仙的幻梦是一致的,想让他的帝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秦始皇又一次和亚历山大大帝的相似,就是他一死,他的帝国也立刻开始分崩离析。不同的是,亚历山大的那个绵长的欧亚非的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很难找到相似的影子,而秦始皇构成的大圈,在历史长河的起伏中,至今仍然是一个大圈,那就是中国。也许是精神意识的传承,在历代的中国百姓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这些大圈和小圈理念,和在圈内安分守己的农民意识。而从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也许也能看到以后西方世界的人们永不安分的进取精神。

我们可以把秦始皇构造的大圈,认定为一种大圈式的布局。

 

 

和东方的秦皇朝差不多时候崛起的是西方罗马帝国,它是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半岛上开始发迹的。其实罗马帝国的概念很复杂,起初它也像其它帝国一样,是以世俗形式向外扩展,一度也由于国内统治形式的改变,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罗马是继亚历山大大帝国之后,又一个在地中海周围建立起来的强大帝国,它因袭了古希腊的文化优势,而且领土概念远比那些分散的希腊城邦国家统一,罗马建立了更加强大的军团,跨越阿尔俾士山和沿着多瑙河,朝欧洲大陆进发。后来这个帝国在它的衰落中全盘接受了基督教。

以后形成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和以前的罗马帝国已经不是一个概念,都是采用宗教王国的衣钵来延伸世俗帝国的历史,而这种以“神”的名义朝外扩展似乎比以前的罗马帝国的影响更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世俗式的领土扩张,而是让上帝精神遍布欧洲。当罗马帝国的军队最后败与欧洲部落的勇士,而基督教精神却战胜了那些日耳曼蛮族部落,把他们提升到文明的国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宗教精神形式的布局。

这种宗教精神形式的布局影响到了后来民族国家的建构,比如在东西欧洲有许多民族都采用了这种世俗和宗教结合的国家形式。还有俄罗斯也在这种布局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相似的是伊斯兰教的传播也形成了一种宗教式的布局,在这种布局中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等。

此外,在古代社会,处于内陆草原上的蒙古帝国突然间在马腿中间成长起来,他们的马蹄声和弓箭朝东南西北四处进发,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也许可以把他们的这种突然崛起,形容成泼水式的布局,当泼出去的水渗进大地后,这个帝国也就消解了,就像奔驰的马匹来得快也去得快一样。

正是古代世界的这种扩展和布局引发了各个民族圈的互动,最后导致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大致轮廓。

近代国家的布局很有意思,当欧洲的两个沿海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勃起的时候,他们开拓出一种新的布局方式,不是在陆地上的领土扩张,而是用舰船去割破蓝色的海洋,采用贸易或者是抢劫的方式,朝遥远的海外世界进行掠夺式的布局。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争夺海外世界时又产生了矛盾,因为两个都是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有了矛盾就去寻找“上帝”解决,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皇就划出了一条历史上有名的“教皇子午线”。子午线是地理上的专用名词,就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假设从北到南可以用一条条的虚线来测量地球的方位,于是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了一条线,把世界分为两瓣,线东面的探险贸易和开发新领地的权利归葡萄牙,线西面的权利归西班牙。于是两个国家在“神”的照顾下,完成了对全世界的布局的假象。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个教皇给予的布局实在有点荒诞,两个欧洲国家竟然把这个地球上的利益给瓜分了。不过那就是当时的事实,后来西班牙就根据这个瓜分的原则,在海外扩张中获得了南美洲的大部分权益;而葡萄牙虽然胃口很大,但毕竟国土太小,国力有限,在海外获得的不算太多,但在那个年代也能算是一个开拓海外的闯将。事实上,不久以后,那些先后发展起来的欧洲列强,就没有把那条“教皇子午线”放在眼里,凭什么说海外的权利就是你们两个国家了?他们认为“神”的分配不公平,他们为了把这种不公平变得公平,就纷纷地开拓海外世界,抢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这也是以后欧洲各国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一大原因。不过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到,对于那些被侵占和被掠夺的海外领土上的民族是否公平。

在近代社会,大英帝国是把这种海外布局的形式推向最高峰的国家,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却能在自己的领土上朝蓝色的海洋中放射出去,完成了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奇迹,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这种奇迹的背后是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给予的强大国力。这种布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荒芜人烟的或者是只有一些原始文化的地方的进行的殖民,另一种是在已经具有一定文明程度或者是文明程度已经很高的地方,进行贸易扩张和掠夺。前一种情况的结果是建造出新的殖民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后一种情况最终造成了这种海外扩张殖民地布局的终结。这种布局有点儿像种庄稼,种籽撒落在地广人稀文化落后的土地上,那些种籽钻出土地后,成长为现代国家;另外一些种籽撒落在本来就有着众多人口和高度文化意识的国土中,虽然这些种籽凭着一时的强势,也得到了一些收益,最终却被当地的泥土和民族生态给消化了。

所以说,从近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英国既是把这种海外布局的形式推向最高潮中,又是这种海外布局的终结者,两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的民族国家的独立运动,就是世界意义上的海外殖民布局的终结。

大英帝国在海外扩张大的布局中,肯定没有想到过会制造出一个在后来历史上的最强大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又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布局场面,它不是某一个国家形成的布局,而是发生在一群国家和另一群国家之间,但又受到两个大国的主导,这两个国家就是美国和苏联。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是信仰式的布局,是受到了两只“意识形态的巨掌”操控的布局,而这些意识形态又都是在近代至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形成的产物,它不受领土的局限,但大致上又有东西方区域的划分。在那个时候发生的许多事件,大都和这种意识形态的布局有关。

这种两大阵营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布局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年,是随着前苏联的瓦解而终结的。虽然苏联的身后又出现了一个俄罗斯,但那种意识形态对立布局已经不存在了。于是美国独占鳌头,成立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

在欧亚非大陆上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远在北美的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布局,美国和意识形态相同的欧洲结成了同盟,这些同盟至今仍然是美国可以使用的资源。所以美国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和同盟的力量对这个世界指点江山。

从前苏联解体后,在世界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当然是美国,如今这个地球上,那里有麻烦,那里就有美国的出现,从参与欧洲南斯拉夫的内战到围剿亚洲内陆阿富汗土地上的本拉登恐怖集团和塔利班分子,从扫平伊拉克的强人到制裁北朝鲜的世袭王国,从对付中东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到干涉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领土争端,最近又积极加入中国和到南海各国的岛屿的纷争之中……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的产生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这种警察式的布局就像消防车一样在这个地球上的各个燃烧点上奔驰,其效果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有时候则是越弄越糟,最明显的是是那个伊拉克,搞掉了一个世俗强人侯赛因,现在又闹起一个更加疯狂的走极端宗教主义路线的伊斯兰国。而在这辆消防车后面当然有着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威望和巨大的权利。无疑地每个国家都会将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优先的地位,问题是如何策略地把握自己国家和其它国家的关系,正确理性地处理好这些关系。要知道世界不会只发出一种声音,那怕你是一个代表先进和进步的强者。

事实上这种消防车式的布局的成效也是有限的,比如以上所举的美国参与和干涉的事例,从当前的世界情况来看,基本上那些矛盾仍然摆放在那儿,并没有获得真正地解决,有的矛盾甚至越演越烈。这就让人怀疑到这种警察式布局的本身是否正确和合理?在处理国家矛盾民众矛盾和宗教矛盾等等矛盾中,那种急功近利的救火方法显得短视而没有眼光,在如何处理国际事务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更为宏观而又深刻的思路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布局,但基本上都因袭了秦皇朝形成的在一个大圈里中央帝国式的布局,或者是在大圈内分裂成几个帝国的布局。也有从外部势力打进这个大圈,汲取了大圈内的文化意识,结果是仍然在这个大圈周围形成一个中央集团式的布局。在中国最强盛和富裕的大唐时代,曾经出现了经济和文化向外扩展的势态,那条穿行过中亚和西亚的丝绸之路就是明证,但那时候只能算是构成了一条经济文化交往的路途,远没有达成一种布局的势态。

现代中国,在中国和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等原因分手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曾经提出了一个三个世界的理论,企图在中国和那些较贫穷落后的民族国家之间,设计出一种布局的场面,也许在那些所谓第三世界国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政治信仰和民族利益等等因素错综复杂,这种布局并没有真正形成什么实际意义。后来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等不停地内乱,这种布局的因素也烟消云散沉入了历史的江湖中。

当代中国已经从对历史的思考中跨越出那个大圈意识,不但一步步地走向世界,而且已经走到了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经济能量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国,经济体制也已经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让中国人不得不考虑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从这种定位中优化自己的国家利益。

从媒体中看到,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方针,其物质后盾是中国已经发展成熟的高速铁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国内基础朝国外大踏步的发展,并提出了欧亚铁路,泛亚铁路和中亚铁路的设想,据说中国的铁道部针对不同国家成立了十几个工作小组来落实这些构想。更为明显的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出访,无不积极地推销中国的“高铁系统”。这就显示出这个“一带一路”已经超越了海外经济发展的单线型思路,形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以至于未来踏上政治舞台的战略构思,是一个国家经济向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而在金融领域,中国利用自己的庞大的外汇积累,又和亚洲及世界众多的国家合作,开设了一个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亚洲投资银行,配合这个总体布局的施行。同时提出了当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一个“丝绸之路”的骄傲,在近代社会中,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做为后盾向海外发展的经验的模式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系。不同的是,今天这个“一带一路”的中国式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没有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的掠夺色彩,同时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宗教意识的隔膜,而是带动了一路上的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旨在制造共赢的局面,因此赢得了不少国家的好感和积极参与。由此也显现出东方古老的传统智慧。

  2015年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