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三余堂散记之无由考据
作者:商震  发布日期:2015-12-16 18:19:16  浏览次数:2844
分享到:

  1,

我在许多地方讲诗歌课时,都会说到:诗歌是找知音,不是找读者。并且说:诗歌是有密码的,破解你诗中密码的人就是你的知音。为此,我常举《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对诗的故事。

其实,我说的什么“找知音”、有“密码”这些也是诗歌写作和阅读的基本常识,这里就不再赘述。

今天,我想说说《西厢记》和这个元杂剧剧本的作者。

现在通用的认定,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我没能力反对。我读过一些质疑王实甫的文章,我也觉得证据不足。

读过以一位徐先生为代表的对《西厢记》作者问题提出的疑问,几篇读下来,觉得是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有强词夺理的,也有穿凿附会的,有人云亦云的,有云遮雾罩的。他们认为:《西厢记》作者问题历来存在着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修、王作关续四种说法。提出诸多可能,无一确着定论,这就是胡来瞎闹。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怀疑,但要疑之有理有据,或者疑后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只疑不断,疑之何益。

严格地说,元杂剧《西厢记》本来就不是原创,先有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再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就是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问题是谁改的?关汉卿?王实甫?目前没有第三人选。认为不是王实甫所作的人,大体观点是这部杂剧水平太高了,怎么能是王实甫写的呢?有这等水平的应该是关汉卿吗!还有王实甫就是一个写黄段子的主儿,怎么能写出《西厢记》这等正剧呢?我真想说:你们这些读博士读成傻子的人,能不能读到高中就去社会工作啊?也给国家和你们的父母省点费用!等把智商情商补齐了再读博士,把社会经验情感经验积累够了再读博士。研究文学,真的不能像在实验室里用各种试剂滴入文字,再用试管摇来晃去的,看看都有什么成分。

      王实甫确实是个风月场中的惯犯,确实写过黄段子,如《贩茶船》、《芙蓉亭》等。“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飒飒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这是明代的贾仲明凭吊王实甫的词句。可这些并不会影响王实甫成为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并不能说明王实甫写不出《西厢记》。大概没人不知道“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这个常年住在青楼里为妓女写诗填词的大诗人吧!历史上,如柳永者,还可列举一长串名字。

        我倒是觉得:正是这些经验让王实甫才对西厢里的莺莺感兴趣,才有兴趣改编创作出了《西厢记》。你看张生和崔莺莺在院里调情的那几句诗,我还真怀疑关汉卿能写得出来。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王实甫不仅懂诗词,更深谙青年男女用诗词会意传情之道。就是懂得诗是用来找知音的。

当然,凭几首诗词就咬死了断定《西厢记》一定是王实甫写的,也显得粗暴。嗨,我也不瞎操心了,不管是谁写的,反正这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有着贡献的著作就是了。

我真想说,那些惯于做各种考据的学者,有些事、有些作品的考据是毫无意义了。比如考据《金瓶梅》作者是谁的人,那是在考据那些作者本来就不想在作品上留真实姓名的人,何必要违背他人意志呢?

我还是想说,诗是有密码的这个事。

崔莺莺给张生的那首催其跳粉墙成就好事的那首诗,就是密码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诗把跳墙的时间、地点、情况应对等等,说得清清楚楚,但是,给你我等不在情景现场的看了,决不会懂,只有张生能读懂这里的密码。

当然,诗中的密码,不是暗语黑话,是心有灵犀。崔莺莺与张生的这首诗是特例。一首好诗,一定是诗人的心灵秘密,这个秘密可能是一己之私,更应该是情感之痛,生活之悟。知音者,解密码者,必是与诗人有同痛之病相连,所悟略同之人。知音,要门当户对,才学、修养、审美观、价值观相似,才能领悟诗中的真实声音,破解诗中的命门所在。

有些常说读不懂新诗的人,是否摸摸自己的肚皮,掂掂自己的皮囊里边装了几两学识!

嗨,又扯远了。说《西厢记》、说王实甫,咋说起那些摸不着自己屁股、手却想总往天上指的人呢!

      关于《西厢记》,我个人认为真的没必要一定要考证出个是王实甫还是关汉卿来,我们只要能从作品中破解到我们需要的密码就够了,能听到自己需要的声音就够了,能给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就够了。

  2,

读闲书。《陈长林琴学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我是抱着虔诚的学习的态度来读这本书的。不得不承认,我读不懂。像当年读《资本论》。我是个不识数的人,数学很差,更不懂什么高等数学、函数、微积分之类的高深学问,所以读不懂《资本论》。

《陈长林琴学文集》是阐述中国音乐和古琴的。我对音乐和古琴还是感兴趣的,可这部书真的把我读懵了。书中关于古琴、古谱、徽位及技法上的吟、猱、绰、注等,我不懂,是因为我不会弹古琴。但是,陈先生用数学公式来解读我国的五声音乐,确实让我匪夷所思。比如陈先生有一个算术公式:

            1×3×3×3×3=9×9=81    宫

            81×(4/3)=108             徵

            108×(2/3)=72             商

            72×(4/3)=96               羽

            96×(23)=64                   角

这个算式是怎么来的,我肯定不懂,但我还是感觉到这应该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法推演出的计算公式。因为不懂,所以不敢评判这个公式。

陈先生在推演这个公式时,引了这样一段话:“《管子》的《地员篇》记有:‘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成角。’”这里肯定有乐理内部设置与要求的专业问题,非我这等愚人可知啊!

这个公式有多少科学性,有多少实用性,我不敢妄言,但确实怀疑:在没有数学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把音乐表述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弄个数学算式来再表述?

《乐记·乐本篇》中有如下叙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那么,宫、商、角、徽、羽,究竟因何而命名?目前典籍失载。郭沫若先生曾试图解读,努力多年,终未能如愿。从目前的史册文献看,宫商角徵羽应该在春秋时期或更早就有了。可证的是,孔子曾在杏坛教学生弹琴,并把《诗经》的305首诗都谱成了曲。如果按古琴的形成和有谱的传说,是从伏羲开始的,(现在古琴的形制就有“伏羲式”)那么有谱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有宫商角徵羽了呢?

      宫商角徵羽究竟怎么来的?我真是不敢太冒昧。我们的祖先,发明和创造文明的时候都本着天地人这三元素来设置。我敢确定地说,宫商角徵羽就是根据祖先对世界的认知来创造的,那就是:天圆地方人在中央。我们的造字、绘画、舞蹈、中医都是,音乐安能脱臼。宫商角徵羽是五声,与之相对的是五音。五音者:唇、舌、齿、鼻、喉。我认为,宫商角徵羽是和人体的发音器官的音量音色音域的不同而创造的。当然了,几千年,探索此命名的来处者甚多,说法亦甚多。

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而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有的研究者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宫音代表国君,商音代表万民……这是“君臣说”。不论是“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或“君臣说”,各种说法都背离音乐本身,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伦理观的色彩,表达了不同的音乐观、价值观。但我觉得,这些研究者不懂音乐的多,歪门邪道的多。也有像我这样爱扯淡的。

  《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我也愿意相信“埙”说。

我不是研究音乐的人,当然,我也是个不懂得研究什么什么的人,就是爱扯淡。

宫商角徵羽五音五声,这和西方的七音七声相比,少了两声,是不是我们的古代音乐就不如西方音乐丰富、饱满了呢?非也!按照现在流行的简谱我们只有12356,而西方音乐是1234567。我们少了两个半音4和7  ,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音乐作品一点也不必西方古典音乐差。我们的古琴曲都是用宫商角徵羽打谱的,传说《幽兰》是孔子所作,司马相如有一曲《长门怨》赚得一坨黄金,至于《广陵散》、《离骚》、《潇湘水云》、《忆故人》、《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都是丰富饱满的音乐作品。大家都不会忘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所弹的《流水》吧?那是一首堪比西方交响乐的曲子,我们只用五根弦(现在是七根),而交响乐要几十个人的大乐队。

近、现代,我们的苏州民歌《茉莉花》就是用五音五声,即宫商角徵羽所谱曲,中国人家喻户晓,外国人喜不自胜。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公主》,坚定地把《茉莉花》的乐谱编在剧中。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季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及《黄水谣》、《黄河颂》等等,都是以五音五声的宫商角徵羽来谱的曲。

《绿岛小夜曲》和《波斯猫》,一个美声一个通俗,竟然也是用的我们传统的五音五声谱曲。

想说几句为我们的祖先吹牛的话,那就是,我们的民族一直崇尚“简”,文化上一向是以少胜多。我们的一句文言文,我们的一些四字成语,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等,可能要用几页纸。

我认为,现在还去研究宫商角徵羽的出处与生成原因似乎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能坚持弘扬我们的长处,吸纳西方的长处,再生成我们自己的音乐。别老跟着欧美日韩跑。弄得舞台上是“西部牛仔”,广场上老大妈锻炼身体都是“骑马舞”的音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还得回头去说说陈长林先生的那本书和推演的算术公式,陈先生是个古琴研究者,是个专业学问家,他是为古琴曲谱精确而推演的算术式,不是拿来泛说一切音乐的。

我想,如果按照陈先生的算术式去学习音乐,唱歌时,肯定不会被说是缺五音少六律了。

何谓六律?我就不多啰嗦了。

3,  

突然就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两折故事。一折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另一折是“凤仪亭吕布戏貂蝉”。两个故事在书中的发生时间很近,却是使东汉政权向两个方向发展的,两折故事的发生发展,改变了那一时期的政治格局。

“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那时董卓专权,废了少帝,拥立起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称为汉献帝。继尔董卓派小吏携鸩酒,毒死了少帝及何太后。少帝在四月时嗣位,九月被废,在位只有五个月,死时十五岁。董卓自封为郿侯,加斧钺虎贲,出入僭天子仪仗;不久又晋位相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带剑履上殿。汉献帝像一块木头任他摆布。百官见到董卓,均须伏地迎送。董卓所做的一切,皆因身旁有一个武功盖世的吕布。吕布是如何跟随了董卓这里就不啰嗦了。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各路英雄的武功坊间有个排行,是如下列序: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吕布如何能排第一,就用刘关张这个三个“英”来衬托。那日在虎牢关前,虽是吕布先撤了,但吕布已经打了几场恶仗,杀了几员战将了,刘关张是以逸待劳。那时的刘关张是公孙瓒帐下的“弓手”,这“弓手”可能连个排长都算不上。刘关张三人那时是无名小辈,唯一让大家眼睛一亮的是关云长曾“温酒斩华雄”。大将华雄如何让关云长轻易地斩了?因为华雄根本不知道这个长着几缕长胡须、红着脸、拎着大刀的人是干嘛的,古人干什么都很讲究,即使是杀人,也要“刀下不死无名之鬼”,就是死也要“门当户对”。所以,华雄看到这个红脸汉子奔自己来了,就问:来者何人?可能华雄这“人”字的声音还没完全说完,关云长已经手起刀落把华雄斩于马下了。如果,关云长等华雄问完,再回答:我是公孙瓒帐下的马弓手关云长。可能华雄就不会出枪和关云长打,因为不门当户对。看来,无名之辈想闯出名声得在名将轻视自己或刻板地按规则行事时,突然出手。好了,咱不说笨蛋华雄。

《三国演义》是以刘备这一支力量为主线的,“刘备者,世之枭雄也”。刘备的野心是要  “匡扶汉室”,当皇上继而一统天下,刘备敢有这样的野心是因为他姓刘,加之身边有关云长和张飞,而吕布仅是一介乡野武夫,谁给还吃好喝好玩儿的就听谁的,那时,吕布只听董卓的话,让我打谁就打谁,没有任何野心,只有一技之长的武功好。没有政治野心,在战场上就会把武功释放的彻底,有政治野心的人,在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上,一定会有所保留。政治家处理一切事物,往往都是以“我不死”为前提。

“三英战吕布”其实是吕布大胜,于是吕布武功第一。关张二人也有一技之长,武功也很好,但面对吕布就技不如也。

吕布用武功盖世帮助董卓在东汉的朝廷专权。其实,董卓也没什么政治野心,整个一个流氓无产者和暴发户的形象,有钱有权了就骄奢淫逸,无章无典,把每天都当做末日。有政治野心的人都懂得韬光养晦,不事张扬,除非为了排除异己,决不滥杀无辜。董卓政治生涯的短命,是他自己作的。他犯众怒了,满朝文武没几个和他真贴心的。于是,王允等才看到了机会。当然,首先是看到了董卓的短板——好色。而吕布也是好色之徒,这样用女色设“连环计”才得以成功。

只是苦了貂蝉。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叫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闭月”就是貂蝉。

王允等人手持所谓“玉带诏”,欲除董卓,因忌惮吕布不得近身才想出这招美人连环计来。用这一招美人计,除掉了董卓,汉朝并未因此而获得什么生机,反而是越来越乱,直至消亡。不过,貂蝉却因此而获得列入“四大美女”的美誉。当然了,一个娇小的女子,勇敢地牺牲自己,去为政治献身,她不美谁美?

四大美女之所以美,盖皆与政治有关。不过,政治塑造的美,是凄美。

貂蝉是王允的丫鬟,艺妓,为设美人计才做了王允的义女。我不仅佩服貂蝉的胆量,还佩服貂蝉的演技。在董卓与吕布之间演得逼真才会让着两个蠢蛋刀枪相向。看一段文字,究竟是吕布戏貂蝉,还是貂蝉戏吕布。

“吕布听了王允的话,又回去探问。正巧董卓入朝不在,他步入凤仪亭,正与貂蝉相遇。貂蝉见了吕布,便泪流颐下,哽咽不止;吕布看她泪容满面,好似带雨梨花,怒气早已化为乌有,便替她拭泪。貂蝉且泣且语:“将军别污了手,妾身已为太师所占,只望可见君一面,死也甘心。今幸如妾愿,从此与君永诀!妾为王司徒义女,侍君箕帚,生平无憾,不意堕入诈谋,被人强占,此身已污,不能再事将军,罢了!罢了!”说着竟撩起衣裾向荷花池内跳。吕布忙抢前一步,抱住纤腰,曲意温存;貂蝉若迎若拒,顺势依偎在吕布怀里,吕布遂决然道:“空为一世英雄,却不能庇一女子,生又何趣?此生不娶貂蝉,布誓不为人!””

女人,很多女人是改变历史进程的枭雄!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不是孔老人家也被设计过?我不得而知矣。

美人计,只对得意忘形、忘乎所以的蠢蛋有效。历史上中美人计者,大多是自以为是的狂妄之徒。

好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男人都好色。我觉得男人在好色时,都是在好女人美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女人卑鄙阴狠的一面,所以美人才能用来设计。再说,如果没有如貂蝉等美女以色来魅惑男人,男人如何就能“好色”。女人们常说:男人每一个好东西。我也常说:没有女人配合,男人跟谁坏去。

说《三国演义》,咋扯到男人女人这个事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女人出场机会不多,但每一个女人的出场,都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女人,只有两类人:善人、恶人。男人与女人互变的少,善人与恶人互变的时候多。互变时,一定有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


上一篇:关于诗的随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