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修 伞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3-30 18:52:38  浏览次数:2664
分享到:

在我小的时候,拥有一把雨伞几乎是奢望。雨天上学,我通常戴斗篷,那种用竹篾编成的大大的、圆顶的箬帽。下雨时,头顶着它游走在大街小巷,就像一朵蘑菇在风雨中游荡;雨停了,斗篷抓在手里就像一面盾牌,但不知道到底在对抗着什么。后来条件好了,家里有了油布伞和纸伞,它的特点是轻便、美观,收拢方便,因而很受欢迎。     

中国是伞的故乡,《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伞的起源有两种版本:一个是“鲁班造伞”的传说,另一个是“鲁班妻子造伞”的传说。鲁班妻子云氏,见丈夫常年在外奔波,遇雨很不方便,便想做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然后蒙上兽皮,形似“八角亭”,张开若盖,收拢像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开始模仿,并陆续传开。传说虽然不很可靠,但能研究出攻城云梯的鲁班家里,再研究出一把小小的雨伞,也不是什么离谱的事。                                              

而将“伞崇拜”演绎到极致的当数“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当年8月,刘春华等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首度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的灿烂艺术之花”。为了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画面上毛泽东紧握左手,右手挟一把雨伞,展现了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该画后来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全国雨伞陡然告罄。

伞虽然轻捷灵活,但伞面很容易戳通。大人用伞比较当心,小孩用伞毛手毛脚,一不当心就会在伞上留几个洞,于是衍生了修伞这一行当。雨季到来之前,大街小巷便时不时飘过一阵拖长了声调的“修洋伞——洋伞修吧”的吆喝声,待到熟悉的声音一传过来,要修伞人家早已把坏伞找好,修伞师傅到门口谈好价钱,随手将马扎打开,朝墙角边一坐,立马开工。

修伞这活技术含量不高,油布伞和纸伞的修理,区别在伞面上,一是布,一是纸。油布伞从前都是木柄的,伞面换好几次伞骨还很牢固,当然时间一长竹制的伞骨就会断,断一根伞面就支离破碎不成型了。修油布伞首先要把折断的伞骨换掉,然后将骨眼和布面连接处用针线重新缝牢。有破洞的地方用布缝一下,缝的时候可不能粗针大马线的,关键是针脚要好。修油纸伞则要将洞周围弄平,随后取出一种乳白色丝绵纸,按尺寸要求剪好,在洞口周围涂一种从桐油里炼出来的白油,将丝绵纸小心地覆盖在洞口上,用小毛刷轻轻在纸面上刷几下,使其平服。油纸伞伞面一般都有颜色,或棕色,或栗壳色,修伞师傅会取出相应的颜料涂于纸上,使其和整个伞面的颜色尽量接近,再涂一层白油,最后吩咐人家,必须将伞撑开,半天或一夜之后才可使用,如此这般,一把破伞便获得了新生。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