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梁军先生相识是入了新州华文作家协会以后。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作协活动,研讨奥列的创作历程。那天发言的就有梁军先生,他谈了奥列散文的特点和奥列多年创作的艰辛。虽然他话语不长,可分析得入木三分分、恰到好处,让我知道这是一个对文学有深入研究的人。后来翻阅他的移民生活三部曲长篇小说《悉尼追梦录》、《移民代理》和小说集《刀马旦》,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澳大利亚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生活阅历的丰富,故对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军的《随笔集》分《望乡篇》《归乡篇》《悉尼篇》三个篇章,97篇随笔文章。当我翻开篇章,扑面而来的是文字的清新和浓浓的天津味,吸引我眼球的是他随手拈来的对京城门户天津卫四合院邻里家常和风土人情的叙述,这些看时不起眼的闲笔,可在他谈天说地、拉杂谈论之间不经意说出的却是生活的真谛,足见其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和深入思考的透彻。《故乡的风》中有这样一段:“一阵妖风,铺天盖地,卷扬起光秃秃农田里的浮土和沙砾,抽打在脸上,像刀割,‘噼啪’作响。天地灰蒙蒙一片,没有人影。我顶风,沿着公路路基一侧的土路踉踉跄跄向前进。路基高出两侧农田2至3米。每当风和日丽,我喜欢大摇大摆在公路上走。遇到路过的拉大粪拉白菜拉农肥拉粮食拉秸秆的生产队的马、牛或骡子车,就中了头彩。路边摆摆手,车把式都会减慢速度,笑着朝我点头招手。我紧跑几步,绕到车尾,抓住后沿,调整步伐与车速一致,像鞍马运动员,双手一撑,纵身跃上,空中180度转身,稳稳落座。”看到此段文字想到我小时放学回家,经常也爬在马车后面吊车,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儿时的经历,让人看了怦然心动有一种特别熟悉的亲切感。
人们说,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他对事物的认知,很多是来自于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30年前的61封书信》说的是他在天津市五十五中学1987年12月23日给他语文郭可慈老师的一封信。郭可慈老师当时出差广州,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记叙文水品,要求她的61名学生每人写一封信。这其中就有梁军写给郭老师的信。看了此信你就会想到,当年还在中学时梁军的与众不同。他首先谈了郭老师游历他家乡的欣喜,“皆因您能到我记忆中最美的地方。”然后建议郭老师“除了到广州街面上逛景,看看白云宾馆,广交会大厦,最好到远离市区的村镇看看,那里别有一番情趣。一条清冽的小河悄悄流过村镇,将它划为两半,左边是古老的石头屋,青苔爬满街道和屋檐,显示灰色的庄重和朦胧,但这错落的群屋中,醒目地停放着几辆摩托和轿车,不能不让人惊奇。”除此之外,还让郭老师去到“了解广东人风俗的地方——茶楼。”去,“饮茶的习俗源远流长,盛行于江南各地,以广东为最。茶楼是社交、聚会最佳场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广东,微服私访,带了几个仆从上街。他自然也被茶楼的喧嚣吸引,就坐到百姓之中,仆从装做家人在后垂手侍立。忽然,乾隆心血来潮,赏了仆人一杯茶。这可难坏了那家伙。皇恩浩荡,不喝,万不可以,喝下去,跪地谢恩,‘谢我主万岁!’岂不暴露身份?情急之下,他用手指轻敲桌面,表示已口头谢恩。然后喝下这杯‘烫嘴’ 的热茶。”于是广东人为了感谢别人的关照,用手指轻敲桌面,表示已口头谢恩的习俗。这些童年时对农村小河和对广州茶楼的记忆,已深深刻在了作者的骨子里,他把这最美的景色推荐给了他的老师,让她也去体验一下农村的风光和广州茶楼的习俗。
读梁军的随笔,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燕赵之地天津卫的名人故事,和那四合院里的掌故话长。这里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蒋大为,有天津西开天主教堂在唐山大地震时的屹立不倒,也有情谊浓浓故乡的风。
梁军的随笔里《望乡篇》和《归乡篇》写得最为有情趣,不论是《唐山大地震》《我是老师》,还是《回津省亲》《探 病周记》,随手拈来皆是对故乡亲人的无尽牵挂,这主要得益于他骨子里对家乡天津风土人情的热爱。在我们的写作中,随笔比散文更加自由、宽松,它可以是生活的琐事记录,也可以是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而要让随笔写出韵味、真正触动人心,必须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回津省亲》“在浓浓乡音的指引下,拐弯抹角,市井深处,终于找到名满津门的‘小李鍋巴菜’。门庭破落陈旧,但宾客迎门。三言两语,热气腾腾的早餐就摆在面前。这就是吃了二十年面包牛奶腌肉果酱煎蛋还是时常魂牵梦萦的故乡早餐,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大福来回民早点铺更具特色。炸果子一尺长,颜色焦黄,口口香脆。油酥烧饼、芝麻烧饼、糖饼、驴打滚儿、面茶、豆浆、豆腐脑、菱角汤……几十种吃食,再来一碗乾隆皇帝赐名的锅巴菜,过瘾!”当我们读了这段妙笔生花的文字后,让我们看到漂泊异乡他国的游子不论走到哪里,他的心里最美的还是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哪怕尝尽天下最美的佳肴最香甜的还是故乡的地摊小吃。
好的随笔除了自由组织结构外,语言轻松自如、风趣幽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老炮轻车熟路,带着将信将疑的我,来到体院北居民楼群里的澡堂子。到了服务台,柜台的大姐介绍说泡池子、搓澡、刮痧、拔罐儿、捏脚,外带一壶花茶,承惠一百元。交了钱,拿着手牌儿,走进男部。进来大厅,吓了一跳。已经有几十位中老年同好在洗澡。他们大都毫无顾忌地赤身裸体,走来走去。有的闭着眼睛,躺在简易木床上,享受师傅的按脚;有的喝着花茶,和相熟的老堂客开玩笑;有的全神贯注地盯着大屏幕转播的世界杯足球赛,自得其乐,互不相扰。这种氛围在童年的记忆中司空见惯,没想到在这里得以完整的保存,真应该申遗。……”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被那些大众所追捧的事物所吸引,然而惊艳的宝藏和美丽的鲜花却往往藏在众人所不易察觉的角落里,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梁军的随笔没有鸿篇巨制和惊世骇俗的夸夸其谈,它在一些随意的句子里轻松抒写,却能记录点滴,句句入心,而触动你的心弦。这来自于梁军生活阅历的丰富和扎实的写作功力,是他对家乡浓浓的故乡情。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读了梁军的随笔,让我们看到作家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溶解在了他的作品之中,生命的经历塑造了他执着的性格与磊落的人品,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他文章的格局,这般凝结于他文章中的精神正是他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梁军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与他对文学的挚爱是分不开的。由于热爱而勤于笔耕,由于热爱而不断探索。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梁军的随笔悉尼篇就显得过于仓促,当然这与那些文笔如同灵动的舞步,轻盈而优雅的篇章比起来就是白璧上的瑕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