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杨衮、杨信与杨兖考
作者:杨洛  发布日期:2025-09-09 23:36:38  浏览次数:95
分享到:

一,杨衮为杨业之父

关于杨业之父,代州杨氏族谱所列世系表以北汉霍山郡王杨衮为始祖,并且该谱所收录元代贡生赵鹤鸣所撰写的《世忠名将杨氏祠堂碑记》里明确记载,至少在元朝时尚存“霍山鼻祖坟地十一顷”。不唯代州杨氏,几乎所有的杨家将后人所保存的族谱都以杨衮为杨业之父。此外,代州谱所收录的撰写于明代的《世家本纪旧文》还记载有杨衮生平事迹之片麟只爪。该文记载杨衮父亲为杨攽,但不知缘何却在述其生平时将杨攽与后汉枢密使杨邠混为一谈,此说所凭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元代修族谱之前,杨氏族人应该至少还保存有部分上系资料,然而诚如清道光时杨茂林在《新修族谱叙》中所言,“爰及有元十七世院判怀玉公,起而修之,网罗放矢,实事求是,因断始于五代霍山王,而上不敢妄为攀援,明有尊也。”正是这“不敢妄为攀援”,导致许多上系资料未载而缺失无遗。

曾任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的杨安生考证太原杨氏族谱后,在其所著《山西杨氏谱考》中提出,杨攽之姑祖母为刘知远曾祖母虢国太夫人杨氏,此说足可解释杨业曾过继刘氏之缘由。有人认为刘崇将杨业收养为孙辈并为之改名刘继业是出于欣赏杨业勇武或者以之为质子,其论甚谬。五代帝王及军阀虽喜收养义子,但皆有缘由,如后周太祖郭威收养柴荣是因为他是圣穆皇后柴氏兄长柴守礼之子,且“幼从姑长太祖家,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子”。而刘崇令刘承钧收养刘继恩、刘继元为养子是因为二人皆为刘崇外孙且其父母皆已过世。所以刘崇收养杨业为孙也应该是出于刘杨两家有姻亲之故。

代州杨氏族谱《世家本纪旧文》还言:“衮生杰安、杰康、继业。”可知杨衮之子皆为杰字辈,与杨信之子杨重训的重字辈大相径庭。另,杨衮于高平之战后因“取辽池之地,进爵为霍山郡王。”至今在流布于忻代及雁北的杨友杨山后人中仍然流传着祖籍平阳府或洪洞县的传说,甚至有明清之际的碑文可为辅证。如山西省应县下社镇杨堡村杨氏族人祖上皆是由崞县镐村(今山西省原平市郝村)移居而来的杨山后人,其祖茔残碑尚存,碑文上提及“始祖原籍平阳”。两相结合,可知这始祖当指杨衮,其食邑甚至祖籍当为霍山脚下的洪洞县。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平阳府或洪洞县之说,也许有人认为是附会于杨氏封国的传说,或与明初移民有关。但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并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建立杨国的传说是属于整个中华杨氏的远祖传说,其在时光绵流中已经被浸漫得斑驳不清,所以除非确有祖辈居留,否则咸有杨氏支流以平阳府或洪洞县为祖籍地。再者,代州杨氏始迁祖杨正心从南宋初年已经颠沛流离于雁门之阳,其后人历经金元仍大多在此地定居且传承有序,显然与明代才发生于大槐树下的移民活动无任何瓜葛。况且杨业及其后人于北汉乃至北宋时期,其居住地历经由太原到郑州又到开封的变迁,因而平阳府之说当与杨衮被封霍山郡王之事有关。

对于杨衮的人生结局,谱中《世家本纪旧文》也有记载:“杰安杰康平靖妖孽,共趋父难,卒于阵。”说明杨衮父子三人同时逝于战阵,鉴于这些记载发生于后周与北汉之间的高平之战后,宋太宗伐北汉前,其时其事基本可以锁定为宋太祖伐北汉期间。

宋太祖首次伐北汉发生于开宝二年。《宋史》有言,“二年春正月己卯朔,以出师,不御殿。”“(三月)乙巳,临城南,谓汾水可以灌其城,命筑长堤壅之,决晋祠水注之。”结果,宋军在似乎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倾全国之力把闪电战打成了几乎长达半年的攻坚战,且取胜无望。遂有“(五月)甲辰,都虞侯赵廷翰奏,诸军欲登城以死攻,上愍之,不允。闰月戊申,雉圮,水注城中,上遽登堤观。”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宋军在太原即将城破之时,却突然退兵,“壬子,以太常博士李光赞言,议班师。”而且“(八月庚寅)诏相、深、赵三州丁夫死太原城下者,复其家。”从这次战争草草收场与庞繁的善后工作来看,此战宋军确实死伤惨重。究其原因,唯一的解释就是宋军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对方英勇无畏的殊死抵抗让宋太祖面对惨烈的攻城战知难而退。

开宝九年,宋太祖发动第二次伐汉之战,“(八月)丁未,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汉。丙辰,遣使率兵分五道入太原。”“(九月庚午)党进败北汉军于太原城北。”但很快,“辛巳,命忻代行营都监郭进迁山后诸州民。”显然,这一次宋军又是无功而返。

考虑到北汉另一猛将张元徽已殁于高平之战,此时唯有杨衮可以独挡一面,来撑起抵抗宋军的大局。也就是说,杨衮曾与赵匡胤对阵厮杀,后来壮烈牺牲于北宋初年征伐北汉的战争中,但北宋军队也受到杨衮所率领的北汉军重创。但因为被其击败的竟然是宋太祖和某些位极人臣的权贵,所以其人其事历来为北宋史家所讳言。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杨衮生平事迹于史录中几乎无迹可寻,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所存史籍资料中宋太祖一朝征伐北汉之战均是虎头蛇尾,只得在语焉不详的实录中编造出在北方闻所未闻的湿瘴来搪塞世人耳目。

二,杨信为杨业义父

不容忽视的是,诸多宋人著述及《宋史》却将杨信视为杨业之父。《宋史》有言,“杨业,并州太原⼈。⽗信,为汉麟州刺史。”欧阳修为杨信曾孙杨琪所作《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就有言“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但纵观杨信一生主要在麟州任职,其于史有载的两子为杨重贵与杨重勋。两相矛盾之下,当代有人提出杨业原名重贵或字重贵,但此观点却因缺乏任何史志上的相关记载而不能被证明,纯属主观臆断。倒是代州杨氏族谱里数度提到杨业字绍祖,证明杨业与杨重贵绝非同一人,加之有代州杨氏族谱佐证,其父也不可能为杨信。但以欧阳修之学识渊博与考据严谨,一定会详细了解过杨氏族群信息才会下笔,之所以如此撰写必有缘由。虽然此事已越千古,个中细节不详,但综合分析各种史志及全国各地杨氏族谱可知,杨衮与杨信二人,或者因同为越公房后人而通过谱,或者存在过义结金兰之举,故多地杨家将后人所存古族谱均提及,杨业为杨信义子。

五代中后期,太原号称北京,被视为龙兴之地,非腹心不得镇太原。李嗣源入京时留石晋瑭镇太原,石晋瑭入京时留刘知远镇太原,刘知远入京则以其从弟刘崇为北京留守。《旧五代史》还提及“汉祖镇并、汾,奏(刘崇)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逾年授麟州刺史”,可见刘知远镇太原时以刘崇为麟州刺史,盖因麟州虽孤悬河西但战略位置特别重要,于是刘崇入镇太原后,麟州刺史理应由其腹心担任。所以,杨信镇守麟州绝非如《资治通鉴》所言:“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而是因为刘崇与杨衮和杨信之间,盘根错节,互为里表,杨信方可得任麟州刺史。

当然,杨信能够像杨衮那样成为刘崇所倚重的腹心,说明其自身实力也是足够强大的。杨维森所著《弘农杨氏族史》里提及,明代杨如川根据宋本钱塘旧谱编辑新昌房世系表时,在杨爚之子杨信下注明,“另传和王谱,和王未详”,且其下世系信息中止。显然,此处和王即南宋中兴十王之一杨存中。杨存中之子杨倓曾言,南宋本欲封杨存中为信王,但杨家上书称其五世祖为杨信,故出于避讳将杨存中改封和王。可见杨存中确为杨信后人,且杨信所在的新昌房属弘农杨氏,为北方名门,其在麟州支系世代皆为大族,故司马光称其为土豪,其被刘崇极力拉拢并重用是必然的结果。

入宋后,史家文士及杨业后人均在公开场合讳言曾经殊死抗宋的杨氏始祖杨衮,加之杨衮后人与杨信后人曾互相扶助,共度危局。如杨琪曾“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再如至今代州杨氏族谱仍收录杨信后人、南宋和王杨存中封诰原件于族史卷轴中,宋人笔记及《宋史》遂以杨信为两支杨家将共祖。综上所述,杨业之父当为杨衮,且世为三晋将家,但与驻守麟州的杨信家族过从甚密,正如宋太宗于《赠云州观察使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诰》中所言:“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三,杨兖为辽将耶律敌禄

现当代出版的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以及其它史志都将杨衮与辽将杨兖混淆为同一人物,那杨衮与杨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百度百科词条“杨衮”中有一段文字,对解释此问题颇有借鉴作用:“明代刊刻《资治通鉴》时,把曾参加高平之战,支援北汉的辽将杨兖名字误作杨衮,杨兖即《辽史》中耶律敌禄小字阳隐的另一音译,因此误刻,故此民间有杨衮历史原型为耶律敌禄说法,实误,宋本《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皆为杨兖,按《辽史》中耶律敌禄为孟父楚国王耶律岩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二伯父)的后代,二者非一。”此说基本还原了杨衮被逐渐与杨兖混淆为一人的过程,但诸多史实表明,杨衮与杨兖同时存在,并且二人都参与了高平之战。这里就《资治通鉴》中关于此战的细节逐一剖析以探究竟。

后周与北汉双方列阵后,“杨衮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衮默然不悦。”此处面对刘崇的“奋髯”怒斥,杨衮只能“默然不悦”,说明其当是刘崇属下的北汉军将领。因为如果对方是身兼保护国援军将领和契丹皇族双重身份的耶律敌禄,决不会允许北汉国主刘崇对之如此造次,要知道彼时的北汉在契丹面前毫无国格与尊严可言。欧阳修《新五代史》中言“自旻(刘崇)世凡举事必禀契丹,而承钧之立多略。契丹遣使者责承钧改元、援李筠、杀段常不以告,承钧惶恐谢罪”。内政“不以告”尚被契丹遣使斥责,还只有“惶恐谢罪”的份,更何谈敢于在契丹将帅面前“奋髯”了。况且面对友军将领,北汉国主在外交上保持最基本的礼貌态度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既然让杨衮“试观我战”,怎么又“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衮军其西”呢?反观《新五代史》对于此事则言“衮望周师谓旻曰:‘勍敌也,未可轻动!’旻奋髯曰:‘时不可失,无妄言也!’”其中并无“试观我战”之说。

当看到北汉兵败时,“杨衮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此处杨衮如果统领着西路军,面对周军全面推进式的奋力狂击,死伤甚重,怎么又能“全军而退”呢?事实上是,“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于是契丹骑兵只在高处观战,才能在战局突变后全军而退。对于此事,北宋陶岳在《五代史补》中的描述更为确切:“初,刘崇求援于契丹,得骑数千,及观世宗兵少,悔之,曰:‘吾观周师易与尔,契丹之众宜勿用,但以我军攻战,自当万全。如此则不唯破敌,亦足使契丹见而心服,一举而有两利,兵之机也。’诸将以为然,乃使人谓契丹主将曰:‘柴氏与吾,主客之势,不烦足下余刃,敢请勒兵登高观之可也。’契丹不知其谋,从之。及世宗之阵也,三军皆贾勇争进,无不以一当百,契丹望而畏之,故不救而崇败。”显然,此处勒兵登高而观战的契丹主将即是杨兖,也即耶律敌禄,《辽史》耶律敌禄小传谈及其曾“将兵援河东,至太原,与汉王会于高平”,所以刘崇那句“试观我战”只可能说给杨兖听,所以高平之战中应该是杨衮与杨兖都曾出席,只不过杨衮是西军主帅,杨兖则旁观未战。显然史家是将二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与刘崇之间的对话移花接木,混为一谈,才弄了个自相矛盾而难以自圆其说的结果。

总之,综合分析《代州杨氏族谱》、新旧《五代史》、《宋史》及宋人笔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衮确实是山西杨家将始祖,其与杨信及杨兖为同时期的三位不同的历史人物,杨衮为北汉将帅,杨信以刘崇心腹镇守麟州并与杨衮联谱或结义,杨兖原形则为契丹皇族耶律敌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