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武昌起義中的孫海霞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10-10 02:00:00  浏览次数:2161
分享到:
        離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尚有數月之時,一些文章已見諸媒體,紐西蘭華界的紀念活動也相繼舉行。當時在一次籌備會議上有位老僑遞給我一套影碟《創世風雲》,說是大型制作,回來一看雖然未屬「大型」,但詮釋國父一生的視角卻与其它作品殊不相同。影片由著名的梁燕銘教授作講解旁白,立足於孫中山篤信基督這一點,令人對這場革命的發動者又有另一種認識与敬佩。
       為了准備在會上發言,查找了一些資料,遠在南京的表姐還特地轉來她著作中的一些文章。這才知道外公孫海霞与黃興是好友,曾經加入同盟會并參與武昌起義。於我而言,這似倒是個意外「驚喜」,最起碼也和國家民族的精英人物沾了親也帶了故。
       兒時在上海住霞飛路(淮海中路)外公家中,常和滿頭白髮的外公嬉戲,返老還童的他還与我搶巧克力吃,搶不過我就氣得直跺腳。誰能想到這就是一位曾經參加武昌起義的勇猛戰士?!
       長大後聽母親說,當年適逢抗日戰爭,她与父親亂世相逢,成親於上海,在外灘水上飯店設婚宴請客,吃的是五塊大洋一客的西餐,所收禮金數千元,外公不愿為日冠所用,拿著這筆錢潛往中華民國陪都重慶,還當了一陣子電報局副局長。
        外公生性好打不平,憂國憂民,所以才有當年把妻兒送去湖南,誓死不歸投身辛亥革命之舉,成功後又辭卻高官,下鄉興學,教育救國。那時的中國人雖然大多麻木,也很愚昧,但一旦覺醒,卻勇猛如虎,滿腔熱血。若論忠肝義膽,今天的中國人包括我等,女不如秋瑾俠義,男不如林覺民豪氣,早就失掉了「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品格,實在無法与先輩相比,徒有自慚形穢,汗顏而已。
      我的外公孫海霞(字曙光),浙江紹興人,生於一八八零年,故於一九五九年。育有十三點子女,我母親排行第十一。
      曾外公孫道生販鹽為生,十餘口人之家端賴一人供養,生活曾經十分艱難。外公幼年就讀私塾,後考入上海電信專科學校學習。通過三年刻苦好學,精通電信理論,掌握電 信技術和外文,並學會維修和技術改造。畢業後分配到洋人主辦的 漢口電報局任報務員,負責歐美電信業務。
       外公在青年時代漸受孫中山、黃興先生 三民主義和新文化思想之濡染,深信要振興中華,實現共和獨立、民主和富強,必須追隨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王朝,才能建立共和。
       外公結識黃興後,參加了反對滿清王朝的革命組織。在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黨人曾先後發動了十二次武裝起義。其中一九一一年四月的廣州起義猶為壯烈,受到清廷殘酷鎮壓,致有潘達微先生冒死斂葬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事跡。 
       其時清朝政府將已屬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路權收歸國有,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伺機向英、德、法等國銀行團借債修路,用川漢鐵爲抵押品之一。引發廣大民眾「保路運動」。四川各地組織保路同志會,以「破約保路」爲宗旨,參加者眾。清政府開始調派四川及湖北軍隊,前往四川鎮壓。由於清朝軍隊移調,湖北武漢一帶兵力空虛,成為密謀起義的武昌革命黨人一個大好機會。
       在武漢三鎮活躍著各種革命組織与社團,以共進會孫武、文學社蔣翊武為首,在清政府新軍中和各要害部門中發展了不少支持革命的同志。外公孫海霞為了專心致志地參加敢死隊準備起義,提早把外婆和兒女送離武昌,前往湖南岳陽外婆的弟弟家中躲藏。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發爆炸,引來清兵,搜去起義的文告及革命黨人名册。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革命黨,情況危急。
      革命黨原定於當晚十二時發動起義,但城內戒備森嚴,革命黨人彼此無法取得聯繫,因此計劃流產。
      到了十月十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首先發難,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於是全面展開。革命黨以吳兆麟爲臨時總指揮,成功的攻取楚望台軍械所,得到數萬支步槍、數十門大炮、數十萬發子彈,這些軍械爲武昌起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駐守武昌城外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爲號,發動起義,一起向楚望台匯集。武昌城內、城外各路革命黨人也聞訊紛紛趕來,加入起義,總計約三千多人。其後革命黨人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第八鎮司令部。由於缺乏有力的指揮與謀劃,加上兵源不足,革命黨遭受挫敗。
       孫海霞在起義戰鬥中機智勇敢,嚴守機密,迅速地搶佔了發報台,用電訊手段轉達指揮部的命令,及時準確的調動部隊,保證了起義的成功。
       革命黨再次發動攻勢,使用了炮隊轟擊,終於衝破清兵防線,取得戰場優勢。 湖廣總督瑞澄見勢不妙,破督署後牆出逃,乘船從長江遁走,留下第八鎮統制張彪苦戰。革命黨人經過激烈的攻擊戰鬥之後,終於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掌控了整個武昌的局勢。
       其他地方的革命黨人,獲悉武昌起義成功,紛紛效尤。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十月十一日、十月十二日成功奪取漢陽和漢口。革命黨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的軍政府馬上成立,推黎元洪為都督,並改國號爲中華民國,並且號召中國各省起來響應推翻滿清。短短兩個月內,廣東、湖南等十三個省,先後宣布脫離清朝政府,宣布獨立,滿清王朝大勢已去。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大會。外公應邀上臺,榮獲革命政府頒發之文彪勛章及獎金一千銀元。他雖与臨時政府的總理黃興相識,卻婉辭革命政府委任之電訊總管的高位,主動前往湖北鐘強任電信局局長并興辦學校。
       一九一二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誕生,孫中山先生被推爲臨時大總統。
       民國初年,外公接回了外婆和兒女,居於湖北鐘強陽春台,易名孫曙光,寓中國已露振興富強一線曙光之意。
       他自籌資金,并將獲得的獎金壹仟元袁大頭全部捐獻出來,創辦了中強中學。招收來自鐘強、京山、荊門等縣農村貧苦的學生,並破例招收了一部分女生。
       外公自任校長,並親自教課。學生要求穿校服,帶校徽過嚴格的集體生活。每天早晨出操後,他都要親自給學生講解革命道理。校內附設雞鴨養殖場、毛巾廠、鋸木廠,還有一間當時罕見的無聲電影院。
        自一九二零年到二七年共培養了二百四十余名學生。學校提倡學習科學、文化,提倡新文化運動、反帝,學習時事,學習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其中絕大多數學生成為了第一、二次國內革命的主要骨幹,有的還成為中共高級領導幹部。
       外公毀家紓難,投身革命在先,辭官返鄉,自創義學在後,他年青時代的這段歷史,一直很少被提起,文彪勛章曾由其孫女安繡保管,後亦不知去向。除了鐘強縣博物館保留了他的事跡,今日林林總總的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和文章,亦鮮見提及這位在武昌起義電波破敵的功臣,確實令人感到遺憾。
       外公生前一直擔任上海市電報局副局長,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因操勞過度,病逝於任內。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散居全國及世界各地的孫家上下數百人,派代表同往孫海霞墓前拜祭并參加當地政府舉辦的紀念儀式,緬懷先祖孫海霞獻身共和革命之事跡。在下雖遠居紐西蘭未能親往,亦囑代表我家前往的妹妹代獻鮮花一束。
       每讀有關辛亥革命、孫中山及民國的文章,常見一些將歷史作諸多假設的觀點,似是而非地指責孫中山在國家積弱之時乘民族之危造反,壞了君主立憲之大事。不無遺憾地嘆息老佛爺當年若改革有成,似乎今天的中國人不單只應當保留一條豬尾巴似的辮子,還須保留了一雙向皇權官威下跪時時發軟的膝蓋,沒有流血,不搞革命,我來當主子,你們當奴才,兩廂情愿,豈不樂哉?!
       須知道歷史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悖天理人性者除外,當時的事由當時的人在當時的環境中去做,沒有甚麼應該不應該。
       中華民族亡國於清近三百年,受世界潮流所驅使,為國際思想所影響,先有啟蒙,後思變革,屢試屢敗,面對強鄰壓境,身受列強瓜分,從期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以至絕望,不灑一腔熱血革命,推倒重來,還有別的選擇嗎?!
       至於所引入或借取的思想理論或政治制度,在中國的確出了很多問題,有的甚至被証明是失敗的。那麼之所以這樣,究竟是因為這些思想理論或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國民情國情呢?還是有人錯誤地理解与運用了這些思想理論或政治制度?
       與其糾纏歷史功過是非,給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抹上種種荒誕的顏色,不如多多檢視由大清至共和,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驗教訓,我們為何一直徘徊在歷史的迷宮里,無法走出皇權或威權的陰影,難道這真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宿命嗎?
        當今世界其實又一次給了中華民族大好機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治經濟的品牌吸引力逐漸下降,中國模式的崛起正登上國際舞臺,如何利用這一良機,真正實現具備文明厚度的中華民族复興,才是最值得思考的焦點。
       有良知的中國人,在為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繁榮振奮的同時,也會為這片美麗富饒土地上存在的貧富不均、教育醫療、農村土地、貪污腐化、環境污染、道德淪喪等等問題而憂心仲仲,而不是視若無睹或是無動於衷。如何去改善与改變,也是須要海內外中國人憑一己愛國之心去達成便就的。
       否則,我們又如何對得起那些勇敢忠誠的義士先烈?
        惟以此文告慰外公在天之靈,爾等未竟之事業,自有後來人推動實現之。

 

本文部份資料摘自孫安琪《辛亥革命的功臣》一文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何老孫先生及小孫先生致敬,革命尚未成功,小孫仍需努力
12342014-11-20发表
何老孫先生及小孫先生致敬,革命尚未成功,小孫仍需努力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