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十數年前吾曾攜外子遊青島,“喝啤酒吃蛤蜊”……慕名登嶗山時,見拈香祈求者眾,而潛心向道者少,掃了攜游的雅興,故只以目點卯。外子之大學同窗馮君年前曾舉家赴澳旅遊,令吾等有閑略盡地主之誼。此次聞吾全家歸省,特從青島飛抵京畿,當晚聚餐小敘後複又飛回,行前禮贈嶗山茶。吾知茶乃南方嘉木也,卻未料北方亦有栽種,因時間急迫,未得時機問馮君原委。誠謝子胡君盡述嶗山茶之由來,令安紅又浮起舊地重遊的思緒。
茶酒食色,人生四韻。每韻各成一曲,可獨彈別奏,亦可混彈合奏。任何一曲不盡如意,生之韻味便會減少。
今日於此,想些略談茶,其實談茶亦即談酒,食,色,表徵不同,實質相同。
茶,表面之意為飲料,唐之前基本只為藥用,經由茶聖——陸君鴻漸歷經廿六載考察實踐著成世界第一專著,遂廣布國之內,後廣布海之外。七千之字的著作,將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與十之圖盡述完備,此處不再贅語。
在山水清,茶之韻味在於恣意天成。粗陋簡樸,不復繁雜,野藪桑果,漁樵閒話,面山依水,相對而呷,寧靜之心,淡泊致遠,好端端的凡世外煙雨人家。可思想前後,有幾位耐得住紅塵俗世的招引,作不被人識自生自滅的奇葩?那手把鋤犁口誦“梁父吟”躬耕隴畝的奇才諸葛亮,究其實是用酒香不怕巷子深為幌子,以退為進,終贏得阿斗之父茅廬三顧的佳話。
出山水濁,茶之韻味在於知行天命。十載寒窗,步入仕途,金屋顏玉,市井浮誇,欺上瞞下,自顧不暇,抱負之志,難伸難滿,惜惺惺的無奈何騎虎難下。觀國中左右,有幾位吃得舒服睡得踏實活得自在,作大隱於市自娛自樂的超人?那寫下“悲欣交集”即善逝的弘一大師,乃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卻原來是經由三重俗世歷練的大徹大悟引導,而成為“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的“戒律精嚴之頭陀。”
茶之本身,先是茶,後不是茶,蓋因飲茶的形式各異,飲茶者心思各異,悟出茶之韻味生之韻味的道法也就不盡相同了。上蒼教人享用茶酒食色,最貼切的初衷即是讓人快樂,用濫了,本不是上蒼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