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南岛基督城的大地震在震撼世界的同时,也震撼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他向基督城市政府提出, 将自己在南岛刚刚结束的三个个人画展的部份作品捐献出来,进行拍卖,拍卖出来的所有款额在不计成本的基础上,全部捐献给基督城灾后重建工作。新西兰最大的英文报纸新西兰先驱报知道这个消息后, 主动与艺术家联系,自告奋勇的提出要为他的善举做全程,无偿报道,,号召世界艺术收藏家们竞拍。在不到2周的时间里,就拍卖了他部份作品,筹集到15万新元。
他叫晨晓。
他的故事也震撼了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走到了一起。我向他求证这个事。他微笑着将我带到他楼下的画室,拿出那张《新西兰先驱报》。一整版都是他的画。冲击力最强的是那张基督城大教堂的画,歪歪斜斜的建筑让我立刻想起那个恐怖的日子。
这样的捐献绝对是一个壮举,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在华人社会。
我无法将这样的壮举与身材不高的他联系起来。他戴着那顶瓜皮帽,身上的夹克很是平常。脱下那顶帽子,他有些微秃,他咧嘴谈笑间,流露出真诚与憨厚,这在本地华人社区名人间是绝对少有的。
我对于艺术完全是个外行。以前我也曾虚荣,找着机会便想往本地名人堆里靠。但本地名人见多了,我便有些失望。名人最多的问题是为名所困,为社团所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浪费时间精力,为各种场合露脸装腔作势。晨晓没有这些花架子的东西。于是,我下楼去看他的画室,看他满地用来作画的刷子和颜料,还有整面画室的画布。我默不作声,坐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刷出山、树、天空。
看得乏了,就看他满柜的书,看整块落地玻璃外天然的海景。他的画让我知道一些传统意义外的艺术,这种艺术后面的情绪。
我们坐在他门前的巨大平台上,望着远处的大海。大海在灌木之外,并没有平常大海的美丽;而大海上空的天空,也没有平常的蓝天白云。但是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只有真实才能以长久。忽悠曾经流行在某些地方,某些时间,但没有实力的忽悠不可能长久。
“面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我是唯一的黑点。”晨晓打开了他的手机,里面是这样两句诗,“你觉得怎么样?”
“谁写的?”我问。
“我朋友去北极,我为他写的。”他很平静地说。
我不由得摇摇头。说实话,很好的诗句。我在后面的日子里经常与他探讨这两句,这两句写出了世界与我的关系、感受。
他呵呵地一笑,笑得那么憨厚。“你别尽说好话,作为朋友,我想听到实话。”他说。
“说实话,我没想到你会写诗。”我印象中画家一股会点个好题目,但写这种现代诗的不多,这让我想起了顾城的两句诗,“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我与顾城是朋友”他冷冷地说了一句,停顿了一会,又加了一句,“还有杨炼。”
顾城是个悲惨的故事,而杨炼早已离开。
“我呢,留下了。”他微微一笑,沉浸在某种情绪中。
在中国现代诗上,与顾城杨炼交往过,应该说是一件幸事了。
“你为什么捐画为基督城地震拍卖?”我问了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社会安定,政治开明。我们经常听到咱们有些同胞提出要融入主流社会。怎么样才能融入?”不等我回答,他接着说,“我们是这个国家社会的一份子,主观上要与这个社会合拍,不要老是沉浸在华人的小圈子里。”
不管这些成功,我想,晨晓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我正在思考晨晓印象时,邮箱里收到了这样的信息《晨晓,我们华人艺术家对新西兰爱的奉献》,信息说,2012年2月22日,在基督城地震一周年之际,新西兰最大的国际连锁图书出版公司,隆重推出新书《艺术家给基督城的礼物》。其中有我们杰出华人画家晨晓 SEAN CHEN的油画作品及介绍,这是我们华人和画家晨晓对基督城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
我正在思考晨晓印象时,邮箱里收到了这样的信息《晨晓,我们华人艺术家对新西兰爱的奉献》,信息说,2012年2月22日,在基督城地震一周年之际,新西兰最大的国际连锁图书出版公司,隆重推出新书《艺术家给基督城的礼物》。其中有我们杰出华人画家晨晓 SEAN CHEN的油画作品及介绍,这是我们华人和画家晨晓对基督城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
请上全国各书店购买,以支持和纪念基督城的赈灾。
作者:艺术评论家 Denis Robinson
出版商:New Holland Publishers(NZ)LTD
另:关于晨晓油画介绍的另两本新书也可在书店买到;
《New Zealand On Canvas》
《Artist Impressions Of New Zea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