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如葉長樹梢 像草生堤堰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2-03-19 02:00:00  浏览次数:2060
分享到:
      周六傍晚,兒子在家中翻找綠色服飾,外套、領帶或帽子,随便哪樣,綠的就行。他和女友要去城里愛爾蘭酒吧,慶賀聖派翠克日(St. Patrick),身上一定要帶點綠色,多虧蛙妻找出一條綠絲帶,讓他倆興高彩烈奔酒吧去了。
        与我所知与愛爾蘭有關的事物中,首推詩人葉慈,愛爾蘭咖啡、踢躂舞与民謠次之。對聖派翠克日(St. Patrick)知之不詳,只曉得他出生於一千八百年前,十六歲上被盜匪賣到愛爾蘭為奴。逃往法國皈依天主教後,晚年重返愛爾蘭傳教。聖派翠克出生貧寒,終身坎坷,但在愛爾蘭留下「神蹟」處處,最著名的是用木杖引蛇入海之說。
       跟中國人一樣,血液里充滿移民基因的愛爾蘭人,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大舉遷移。當時成為愛爾蘭民眾主粮的馬鈴薯染上枯死病帶來大饑荒,餓死近百萬人,愛尔蘭人向英國、美洲和澳洲移民,導致本國人口減半。
       紐西蘭當時被視為「最昂貴与遙遠的移民地」,旅資是去北美的四倍,當時負責移民的「紐西蘭公司」認為愛爾蘭人酗酒及不守紀律,所以在一八七零年之前,只有少數愛爾蘭移民進入紐西蘭,之後大批到來的愛爾蘭人已經与「馬铃薯饑荒」無關,而是受淘金熱以及招募志願軍團的影響,當時這些愛爾蘭移民已經佔英國移民的五分之一,他們成為今天五十多萬紐西蘭人的祖先,也就是說每八個紐西蘭人之中就有一人具有愛爾蘭血統。
         早期愛爾蘭移民以貧苦農民、勞工及婦女為主,在紐西蘭多從事帮佣、雇工、墾荒、掘礦等粗重工作,很多愛爾蘭男性從軍及加入警隊,當時本地也曾存在愛爾蘭移民的歧視偏見。
         愛爾蘭人自身也有省籍之争、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分,甚至受母國北愛獨立運动影響,曾经在紐西蘭發生過對立与摩擦。但是天生堅忍而幽默的愛爾蘭人有句諺語﹕「在別的國家一切可能嚴重,但不絕望;在愛爾蘭一切都絕望,但不嚴重。愛爾蘭人的心一無所有,除了想像。」
         在堅持自己宗教信仰,建立教堂与教區學校的同時,紐西蘭的愛爾蘭移民逐步將其文化特質融入紐西蘭傳統,成為紐西蘭社會結構堅實的一部份,愛爾蘭人傳統中的機智幽默、奢侈葬禮、酒吧文化,還有音樂舞蹈,非旦沒有消失褪色,反而因為与國際發展趨勢及市場營銷結合,得到復興發展。
         散居於世界各地的愛爾蘭人已經將一個小小的民族節日聖派翠克日(St. Patrick)推廣為國際嘉年華,各地遊行慶祝,有些國家還持續狂歡四日之久。一個四百萬人口小國的軟實力一無強大經濟二無強大軍事作前導或後盾,却如此之強勁,實值得深思。
         台灣遊記作家吳祥輝在《驚嘆愛爾蘭》一書中,探討是什麼樣複雜的背景因素,讓長期飽受政治和宗教衝突的愛爾蘭人產生如此寶貴的文化特質,求索愛爾蘭的悲情命運及民族心靈美之所在。
         這片舉國皆綠的土地,雖然飽受政治、宗教混亂衝突困擾,却一度成為歐盟第二富有國家,最重要的是她音樂舞蹈与文學的沃壤,孕育出驚艷的繁花碩果,先後產生過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中詩人葉慈最受人愛戴,他被譽為「愛爾蘭的最佳詮釋者」。吳祥輝在解讀葉之詩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追隨巨人,只看到巨人的後背,耳濡目染巨人的風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視野雖然較寬廣,但禁不起巨人稍稍搖晃。」
         他主張从巨人肩上一躍而下,「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感受他國,或許更能認清母土。描述世界,或有助對祖國的體悟。」
         不追隨巨人,而是追尋屬於自己的完整感覺。完整的感覺當然包括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和理解。作為一個海外華人的確不應再以「巨人」自居,更不能總是在邊緣徘徊,在门外嗟嘆,而應該像葉慈在詩上咏哦的那樣「如葉長樹梢,像草生堤堰」的境界,貼近自我抉擇的這片新土,与她融為一體。在帶來自身文化与傳統,在恪守与宏揚的同時,以獨特而深厚的藝術感染力与人文思想去撼動人心,而不是用高調聒噪的造勢与徒有其表的虛飾華麗去推銷自己。
         葉慈的詩、愛爾蘭咖啡、民謠、舞蹈都沒有自翎天下第一惟我獨尊,只流淌着精神的美与優雅,讓人不獨有感官享受,更讓心靈滌盡煩憂。如此魅力才是真正的實力,更無人可以抗拒抵御之。

上一篇:冤杀鸡婆记


评论专区

南太2014-11-20发表
最近「貴州之風」歌舞訪紐,除了展示華麗服飾、搔首弄姿,實弄不明白那滿台白花花的胳膊大腿究竟在表達一些甚麼?地無三尺平的貴州,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中,如山岚薄霧的神秘、清新還有質樸無華的特質,全都變了味。成了酒池肉林的助興歌舞。實不知究為何物?這类膚淺的東西當然也會搏得掌聲,却難以喚起心聲共鳴。 較之「大河之舞」,這真是一杯變味的白開水!
黃平2014-11-20发表
贊同孫先生對海外華人的分折
南太2014-11-20发表
最近「貴州之風」歌舞訪紐,除了展示華麗服飾、搔首弄姿,實弄不明白那滿台白花花的胳膊大腿究竟在表達一些甚麼?地無三尺平的貴州,豐富的少數民族藝術中,如山岚薄霧的神秘、清新還有質樸無華的特質,全都變了味。成了酒池肉林的助興歌舞。實不知究為何物?這类膚淺的東西當然也會搏得掌聲,却難以喚起心聲共鳴。 較之「大河之舞」,這真是一杯變味的白開水!
进生2014-11-20发表
吳祥輝的解讀与南太的介绍与肯定真好。“「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感受他國,或許更能認清母土。描述世界,或有助對祖國的體悟。」虽然其中”别人“两字换成”更新“或许更贴切我们第一代移民所处的真实境况。
进生2014-11-20发表
吳祥輝的解讀与南太的介绍与肯定真好。“「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感受他國,或許更能認清母土。描述世界,或有助對祖國的體悟。」虽然其中”别人“两字换成”更新“或许更贴切我们第一代移民所处的真实境况。
黃平2014-11-20发表
贊同孫先生對海外華人的分折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