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尴尬
作者:吴其盛  发布日期:2012-09-08 02:00:00  浏览次数:2386
分享到:
       我一直以为,L上电视是迟早的事。可没料到他会上得这样突然,这样让人目瞪口呆。
       L是我的好友,很有才华。他干的是中医,诗、文都写得极佳,尤其是那层由医及文、由文至医间的独特生命感悟,绝对是众多平平写家所不及的。L的作品经常发表、获奖,他也得以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成了地道的作家。
       我常想,凭L这水平,在作家队伍里,也能算得上出类拔萃了,不久后的某一天,他顺理成章地脱颖而出,到时新闻媒体追“星”,电视镜头对准他,该是不足为奇的吧!
       可命运有时并不完全受役于一个人的才能.。作为厂医,L赖以栖身的工厂亏损已多年,眼下情势愈加不妙,由于任务不足,只好让职工在家“歇岗”,每人只给200元的生活费。不光这,接下来工厂便想到了减员,L区区一中医,非举足轻重的角儿,自然难免有挨刀之虞。
      危机迫在眉睫,L非庸常之辈,岂愿束手待毙?这年头,到哪里似乎也比拴在个死不掉活不了的亏损企业强,L急中生智,干脆找到一些文朋诗友,作起了弃医从文的打算。
       文人多富同情心,那些个文坛至交、学友师长了解到L的境况后,无不为之生出些不平和怜惜,有点“门路”的便积极援手,通过各种管道帮这位身陷困境的同道寻觅生路。L呢,则从自己一大摞剪贴的发表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几篇绝佳的,附上个人简历后,按各路朋友提供的线索,一家家地去“投帖谋职”。
       但事情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简单,L已经46岁了,在年龄上不符合社会习惯认可的35岁以下的进人标准。有的单位因此婉言谢 绝;还有的单位则因为编制无法插入而深表遗憾……总之,L碰到的基本都是“爱莫能助”的感慨和叹息,即使手头捧着那些极有说服力的过硬作品,也无法改变命运分派给自己的无奈。
        那天L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糊里胡涂上了电视的。
        早晨起来,他按一位可敬师长的指点,准备去找一个素昧平生的知名作家想想办法,临出门时,妻子掏出了50元钱,对他说:“出门的人,身上一分钱都不装怎么行呢?拿着,以防万一!”
       谁知此话非吉兆,L袋里装着相当于自己工资四分之一的“巨款”出门后,一路骑车一路都在想:早就过了不惑之年了,还在可怜巴巴地为生计奔忙,这究竟是上的哪门子道、遭的哪门子孽啊……想着想着,就骑到了十字路口。活该他倒霉,这小子平时看到个警察总要抖呵三分的,这次居然“狗胆包天”地迎着红灯雄赳赳地就闯了上去,直到交警一声断喝,才幡然回过神来。可是迟了。
        这下好,罚款50,一分不少,妻子的关爱仿佛掐算好了一般,与实际需用款完全吻合。工资的四分之一,没经预算就交了一笔莫名其妙的学费!
       接下来,当天晚上电视的“交通曝光台”节目上, L不用推荐地就赫然成了节目明星。
       看着荧屏上这位身高1.76、眉清目朗的大男人在小个子交警面前那副慌手慌脚的尴尬相,我就在想:今晚有那么多的人在看他,这些人看他的心情是什么呢?是嘲笑?还是同情?他们知道不知道,这人其实是应该在名家访谈或其它什么节目中挺风光地和我们见面的?
       唉,真让人想不明白!

上一篇:黄土地


评论专区

悉尼读者2014-11-20发表
这文写得让人耐看,特别是这句:“L不用推荐地就赫然成了节目明星”。妙笔
悉尼读者2014-11-20发表
这文写得让人耐看,特别是这句:“L不用推荐地就赫然成了节目明星”。妙笔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