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活济公”游本昌谈表演
作者: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3-04-10 02:00:00  浏览次数:2992
分享到:

访谈忆旧  

        近日与友人议及国内一批老表演艺术家的近况,其中说到现已年届八旬的著名影视演员游本昌,至今还活跃在影视屏幕上,不断有新片问世,是一个敬业和勤奋的表演艺术家。
       提起游本昌,许多人都会想起当年风行全国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电视连续剧《济公》和它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哪儿有不平哪儿有我,哪儿有不平哪儿有我……”我也因此引起对27年前那次采访游本昌的回忆。
      1986年夏秋之交,由《大众电视》杂志主办的第4届电视“金鹰奖”的颁奖典礼选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当时我在广州,因为办《影视世界》杂志的需要,决定前往参加活动。并计划对游本昌进行采访,因为游本昌是这届颁奖活动的主角之一,他因主演电视连续剧《济公》而夺得“最佳男演员奖”。游本昌原来是个科班出身的话剧演员,早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较长时间在北京中央实验话剧院(后改名中国国家话剧院)当演员,曾演过《一仆二主》、《英雄列车》、《百丑图》、《大雷雨》、《棠棣之花》、《桃花扇》、《槐树庄》、《枫叶红了的时候》等许多话剧中的各种角色,又在苏联话剧《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中扮演过列宁。他还擅长演只有动作没有台词的“哑剧”。但是,真正让他走红的却是他主演了电视连续剧《济公》以后才开始。
       这次在福州参加颁奖活动,在采访游本昌之前,我先欣赏了他两次舞台表演。一次是在颁奖活动前,主办单位在西湖宾馆为到会来宾举办的联欢晚会。游本昌上场表演时先说了两句话:“我这回不是演戏,而是画画。”说完回到幕后,接着再连续三次上场下场,一言不发,而通过他那娴熟多变的形体动作,把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扮装、不同风度的“现代派”青年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勾勒了出来,成了三幅各有特点的“画像”(人物造型)。其中最精彩的是那个“圣约翰大学生”式的青年的神气:只见他两手插在裤袋里,昂首挺胸,吹着口哨,洋洋得意,自我欣赏,目中无人,引得全场鼓掌喝彩。
      另一次是在举行颁奖仪式的晚会上,游本昌又表演了一出他的拿手哑剧《举重》,只见他以风趣幽默的动作刻画了一个运动员从举重到得奖的过程,并把他表演时“举轻若重”的神态和获奖前后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又引发了观众一片叫好声。游本昌这两次哑剧表演,看似轻松潇洒,其实费了不少力气。他不但平日用心观察各种人物的职业特征、表情动作,反复提炼,取其神韵,还一贯践行苏联戏剧大师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表演时不论角色大小,都强调体验生活,深入角色的思想感情,假戏真做,潜心创造。如表演《举重》时,把一根木制品当作千斤杠铃,一举一动都拼命使劲,演出以后,他的脉搏跳动每分钟达到90多次。他说:“我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一次拼搏,这是演员应有的态度。”
       看了游本昌这两次哑剧小品表演,使我感到他这回演济公获得最佳奖决非偶然。所以,颁奖以后,我就请他集中谈谈他在扮演济公时是如何“拼搏”的。
       游本昌首先谈了他对塑造济公这个人物的意义的理解。他说,这是个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他的喜怒哀乐与人民大众是相通的。作为一个和尚,他喝酒吃肉,有点离经叛道,放荡不羁,但他有着普度众生的善心,菩萨一样的柔肠,他的性格是“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在人物分类上,他是游民阶层的代表,所以他有游民习气,人们称他“叫花子和尚”、“疯癫和尚”。但他貌似疯癫,其实并不疯癫,因为他心中爱憎分明,他游戏人间,冷眼看世界,嬉笑怒骂皆得体。他用特殊的方式与为富不仁的恶势力作斗争,“哪儿有不平哪儿有我”。游本昌认为,他就是努力把握住济公这种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的人道主义精神来刻画济公的。他为了深入了解济公的性格和熟悉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曾深入寺院专门去请教一些老和尚,掌握济公形象的隐喻性,并进一步理解济公行为的现实意义和道德价值。
       但是,从理性上认识济公是一回事,如何通过表演把他的形象活脱脱地创造出来又是一回事。那么,游本昌是怎样塑造济公形象的呢?他说,他向老和尚请教时,特别注意吸取创造角色的营养,通过消化和设计,再从人物所处的实际情景出发,让自己“生活”在角色当中。他说:“我过去演过孔乙己,他喝完酒后爱哼一些小曲,济公也一样,酒后也会哼一些腔调,但他们所哼的曲调是不同的,孔乙己哼的是昆曲,济公哼的是佛教音乐,如《香赞》、《佛赞》等,哼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就是和尚,就是济公!”
       我问游本昌,“拍电视剧与在舞台上演戏不同,舞台上演戏可以整场地让演员深入角色的生活,保持情绪的连贯性;拍电视剧则断断续续,用一个个分散的镜头连接起来,这样拍戏时如何深入角色呢?”游本昌说:“我每拍一个镜头,不管要重复多少次,都要求自己深入角色,熟戏生演,要做到常演常新,并且在这过程中,还要不断有即兴表演。比如,有一次济公酒醉后进山门,他用手拍不开门,就用肩去扛,也扛不开,后来用屁股一撞,撞开了。为什么我让他用屁股去撞?因为这符合济公的性格,他比较随便,比较风趣。这个动作是我临时想到的,这大概也如人们写文章那样是一种灵感吧!但这种灵感又不是凭空来的,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是自己对角色的生活和性格熟悉以后取得的创作上的自由。又如有一次,济公边吃山芋边跟秀才讲话,我突然作了一个噎住的动作,赶快去找水喝,这本来是我有意的即兴表演,因为这样做比较生活化,动作也丰富些。这种即兴是心到形随地从当时角色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可是,录像师却以为我真的噎住,怕影响我表演,赶紧把录像机啪的一声关掉,弄了个笑话。
       在设计人物的动作时,游本昌还注意到要处处符合人物的特点,增加人物性格上的色彩,使人物显得更活、更有个性。例如有一个镜头,济公从自己身上搓了一个小泥丸给衙内吃。乍看起来,似乎是恶作剧,不道德。但游本昌认为,这种做法,对好人当然不行,但对那个恶少,却完全可以。他强抢民女,作恶多端,要他吃点脏东西,使他反胃,吐出肚子里的恶水来,让群众拍手称快,这有什么不好?这与济公劝人改恶从善、治病救人的特殊性格是一致的。
       看《济公》时,我们都记得有这样一个镜头:济公在集市上看见有人摆卖馒头,他走上前去,用手抓了一个想买,馒头上留下了他的指印,卖主向他要钱时,他嫌贵,放下不要了,说着就走,卖主见他是和尚,反正馒头已经脏了,就索性不要钱叫他拿走。这时,济公便把馒头拿了去;可是,他一回头却抛出两个铜板给那卖主。这时,卖主和路人都觉得济公还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据说,小说《济公传》中原没有这样的细节。我问游本昌,这处又是怎样创造的?他说:“这是我有意给济公的性格增添一些光彩。因为如果他拿了人家的东西不给钱,就变成了敲竹杠,那就会损害这个人物,我心里觉得不舒服,所以跟导演商量作了这样处理。果然,这么一来,济公就更受人欢迎了。我们演古典作品中人们早已熟悉的人物,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物性格上有些明显的灰尘,我们有责任把它掸掉;对合理而又能为角色增光的地方,适当添加一点也是可以的。”
       听了游本昌这一席话,我感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确是个有心人,他不仅深入地了解生活,分析人物,而且处处精心细致地进行艺术探索和设计。因而他这次获得最佳男演员的荣衔,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游本昌夺得那次电视大奖后,他的艺术生涯迅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后20多年来,他参演的影视作品一部接一部,先后又拍了《济公》续集、《济公活佛》等。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为了有更多的创作和表演机会,他还先后成立了“本昌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和“本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自导自演兼做出品人,先后拍摄了20集的电视系列剧《济公游记》,他因为演济公演得多,被观众喻为“活济公”。接着,他又发挥自己善演哑剧的特长,拍摄了52集电视哑剧短片《哑然一笑》和23集也是宣传积德行善、弘扬真善美的古代题材电视连续剧《了凡》(任总导演),等等。另一方面,他还不时参加其他影视单位组拍的古代题材电视或电影如《宝莲灯》、《孟姜女》、《古刹风云》、《茶亦有道》以及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时代警察》等等,展示了他宝刀未老,艺海长游的境界。想到他在艺术征途上的奋勇拼搏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我总是感到由衷高兴和产生敬意。

上一篇:澳洲的君子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