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辛然说,“当然有,如果大家过的日子都舒服就是好,都不舒服,就是不好,有的人舒服,有的人不舒服,更不好。”
“这就难了,要是下人,市井流氓都舒服了,那谁还来干活儿?”
乜辛然说,“人性好逸恶劳,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我们就有办法让所有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反过来说,难道干活就一定不舒服吗?如果那个工作是你愿意干的呢?”
没人回答得上来。
乜辛然这才转到他希望探讨的话题,“诸位可知,为什么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里要解释一下,孔子的这句话是说,‘圣人用八卦的表达方法,更加清楚地描绘的‘情伪’,‘情伪’可以理解为是真情还是假意。将各个卦与语言中的意思联系在一起就能更加详细地,全盘地表达一切。有了卦象,不管怎么变化都能通顺地方便大家来理解。就像祭祀时又敲鼓,又跳舞使你有一种接近神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多方位,多角度来表述同一问题,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当然是象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了?”有人这样回答
乜辛然说,“既然象可以表达得清楚,那么还要语言何用,以后我们只要象不就成了?”
没人回答。
乜辛然接着说,“好,这种印象或图像,和孔子所说的卦象是不是一回事呢?”
其实不是一回事,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观点与主流学术接轨,于是有人违心地说,“是”
乜辛然不去揭穿他,而是说,“孔子所说的象,也就是卦象实际上是一种数字表达系统。有点像刚才说的结绳记事。或者说,中国古人也希望将语言数字化我们通常使用的数字系统是十进位制,也就是说,每达到十就进一位。可也有时是十二进位,比如,每天的时间子、丑、寅、卯就是十二进制,还有十六进制的就是我们的重量单位,一斤十六两对吧。如果只用语言来记忆,就容易混淆,比如某一、两项忘掉,有些又重复。也就是说,当我们将数字引进语言后,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准确了。而八卦所代表的就是二进制。”
下面的人都听愣了,有好几个书生模样的人简直不知道乜辛然在说什么,欧阳建反倒是来了兴趣,他早把过去一段时间的尴尬的场面忘得一干二净,而有几分佩服这位乜道人了。
乜辛然的话渐渐的进入主题,他说,“好啦,既然我们知道,二进位的数字进入语言后能够使得语言更加准确,那么十进位数字进入语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知道,易经的八卦是谁发明的已经无人知道。但是,由八卦变成六十四卦却是周文王的发明。现在我要问,世界上的事物就只按照着六十四卦的说法运行吗?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变数?”
此时,有人发问,“按照乜道长的说法,还应该有更多的卦象才能包罗万象?”
“对,就是这个道理,应该有更多的卦象,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有多少才是尽头?因为,六十四卦乘以八就是五百一十二。那么你们认为五百一十二个卦象够不够?西汉人焦延寿已经拓展到4096卦了。还能更多吗?”
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必。乜辛然说,“说能的请举手。”他一看几乎有一半的人举起了手。还不错,乜辛然接着说,“既然连4096卦都不够,而圣人只知道六十四卦,那么圣人所谓的致知格物准确吗?或者说,圣人是什么都知道吗?”
这一问,大家都傻了。虽然晋朝已经不像汉朝那样独尊儒术,但是,儒教的地位依然牢牢地控制着每个学者的心。甚至,在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孔子的第二十二代孙,孔震,字伯起被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因此,真正敢于对孔子说‘不’的 并不多。乜辛然见没人回答,只好自己说,“告诉你们,孔子在说话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比如,他就不知道什么是放大镜。那么放大镜所能够看到的世界,他一概不知。而孔子却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可见格物致知是君子一切行为的基础。可现在发现,这个根本的基础是假的。那么孔子的整个学说还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