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扬州“三把刀”——厨刀、剃头刀、修脚刀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其实扬州裁缝手艺也堪称一绝,远近闻名。上海滩早期流行的本帮裁缝,绝大多数都是扬州人。他(她)们手艺精湛,不仅衣服做工讲究、有模有样,而且价格公道、会精打细算,一块裤料精心套裁常常能多出一双鞋面布。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扬州对老行当重新排名,裁缝师傅的剪刀功不可没,应名列第四。
旧时,江南一带裁缝分两种,一为店铺裁缝,一为上门裁缝。普通老百姓请裁缝上门家中肯定有大事,或婚丧嫁娶、或新儿降生。姑娘出嫁,全身上下、单夹皮棉、一年四季的衣服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均由女方赶制,其数量丰厚不丰厚、质地考究不考究,往往影响姑娘将来在婆家的地位。老人到了五六十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选个吉日为自己打一口寿材、做一套寿衣,这也是一种风俗,早早地把寿材、寿衣准备好,为的是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做寿衣必请裁缝上门,寿衣做成,不光付工钱而且给喜钱,这叫后事当着喜事办。王少堂先生在扬州评话《武松》中,说到王婆与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即用做寿衣作话题,请来针线好裁剪又好的潘金莲上门为王婆做寿衣,让一对狗男女勾搭成奸,留下千古骂名。出门的女儿生养之前,娘家照例是要送催生礼的,婴儿春夏秋冬的衣服均请裁缝上门精工细作。其中做内衣“毛衫子”特别有讲究:圆圆的和尚领,领后镶有三个装饰性的“狗牙边”,衣襟开在内侧不用纽扣,用红布条扎系,里外都不缝衣边,因为都是毛边,故称“毛衫子”。不钉钮扣是为了穿脱方便,毛边即“无边”,祈祝小儿无拘无束,长得更快;和尚领和大襟如同僧人衲衣,象征婴儿得到神佛保佑;“狗牙边”则寓意“卑微易长”,期盼小孩像小狗一样欢蹦乱跳健康成长。
记得二姐出嫁前家中请过一次裁缝,那是本街一位中年妇女,丈夫姓周当过教书先生,人们故称她为周师娘。周师娘中等身材、皮肤白皙,保养得挺好,说话和和气气、慢声细语,看得出来很有教养。每天清晨吃过早饭,她挽着个小黄布包袱,客客气气地与众人打着招呼踏进家门。家里没有裁缝铺里那种像样的案板,将长凳两张一组架起来,上面铺上门板或床板,摊上草席、床单也能将就。打开黄布包袱,里面有剪刀、木尺、皮尺、针盒、线板、眼镜、烧木炭的熨斗、带鸭嘴的喷水壶、粉板、粉袋以及顶针之类的什物。做嫁衣一般要二十天到一个月,中午裁缝随家里人一道吃,随茶便饭,不过饭菜比平常要精细些,略多一点荤腥。“进门便是客,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