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染 坊
作者:王喜根  发布日期:2016-03-30 18:49:15  浏览次数:2502
分享到:

多年前,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主办方送我们每人一条南通蓝印花布制作的围裙和一块蓝印花台布。接过这古色古香、质朴无华,既散发着乡土气息,又显示出淡雅不俗的礼品,我仿佛捧起典籍,思绪中老家染坊的尘封记忆也被轻轻打开。

古镇上的染坊由来已久,记忆中的染坊设备很简单,纯粹是家庭手工业,前店后坊。染坊笃信行神,行神即“梅葛二圣染布缸神”, 一般染坊都挂行神图,图中画有梅葛二圣,一站一坐,站者正把染好的布搭在高高的架子上,坐者好像刚记完账,旁边还有两位工人正在染缸里搅动布匹,实际上这是对古代染坊劳动情景的写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染坊大多染土布、夏布以及小白布,用的是国产土靛,只能染青、蓝、黑、红四色。母亲一生节俭,一家大小衣服穿得泛了白,她不是请裁缝打反,就是送到染坊染色。因此,我也就有了进染坊的机会。站在店堂朝里一看,作坊里到处热气腾腾,有一口大锅,我踮着脚也看不到底。再朝后院看,纵横交错的绳子上挂满了各色的布,红的、黑的、蓝的、绿的,在微风中轻轻飘荡,煞是好看。

染坊老板的女儿和我是同学,但她从不把同学往家里领,主要怕我们被煮沸的染料烫着。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对洗染工艺也烂熟于心:染布前必须将土靛在大缸内用热水泡上三四天,然后将土布投入,用木棍不停地搅拌,使布坯均匀受色,出缸后用清水漂洗两次,放进一块马鞍状的元宝石上,用脚踩掉余色余水,再拿到院子里晾晒。后来,进口染料风行,色彩逐渐多起来。她家的一位年轻师傅,居然可以在一个缸内不换水,通过配料、调色,可以染出四五种不同色彩的布料,而且染出的料子和衣服仍然色泽牢固、颜色鲜艳。

 六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化纤织物的大量面世,染坊渐渐“门庭冷落车马稀”,店主(这时已不能叫老板了)随机应变,增设了洗染、烫织、拆洗、翻新、印花、印字等业务。“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派”你争我斗,“造反兵团”、“司令部”此起彼伏,成立一个,印一批袖章、大旗,染坊业务应接不暇,员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倒也发过一笔小财。

化纤织物的面世,也给小染坊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难题,着色不牢成了染工们的心病。六十年代,日本尿素全面打开中国市场,农民用完尿素,包装袋成了稀罕物,它系纯涤纶制品,加工成衣裤倒是不错的面料。由于数量有限,内部定价每只四毛,只有生产队、大队干部才能享受这种“特权”。两条尿素袋缝制一条长裤,料子正好,但白色的包装袋拆洗以后,必须送到染坊里染一下,通常都染咖啡色、黑色。可是,穿不了几水就掉色,包装袋上面的字也逐渐显露出来。憨厚的农民看了发笑,为此编出了一段顺口溜:“干部干部,讨巧无数,八毛钱做条裤,前有日本,后有尿素!”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